1 自 古 军营出英才 ——如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相信大家都看过《天下无贼》,葛优在里面说了句名言:“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在国家和军队迈向现代化的今天,许多同志都表露出希望能在军营成才的渴望。然而,有的同志片面地认为,基层连队要么是摸爬滚打,要么是直线加方块,执勤站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从事的工作难以成才。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 一、军营是培养人才的大学校 军队这一特殊的集团,历来是造就人才的大学校。翻开历史长卷,凡是进步的军队,历来具有很强的人才聚向效应,是民族精神精华的荟萃之地,也是人才辈出的广阔天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无一不是戎马征战中孕育锻造出来的一代英才,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强盛做出了杰出贡献。据统计,收录在《外国历史名人传》中的 432人,有 214人曾经从军征战,几乎占 50%。我们这支人民的军队,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缔造和领导了人民解放军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一代雄才伟人;从我们这支队伍中走出来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模范,是全民族引以自豪的楷模;在军营中成长起来的神炮手赵章成、军械专家吴运铎、战士作家高玉宝等,成为各个时期优秀人才的代表。许多外国著名首脑人物,如前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法国的戴高乐、南斯拉夫的铁托、朝鲜的金日成等,军旅岁月都曾经给他们的一生以重大的 2 影响。 众多的人才出自军队,这决不是偶然的。军队的地位、作用和军事生活的特点,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军队肩负的崇高使命,为军人奋发成才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真正的人才不是自私自利之徒、目光短浅之辈,必定胸襟开阔、目标远大,对国家和民族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军肩负的使命,关系着国家的尊严、荣誉、安全和利益,把军人立业、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伟大实践,又最能培养和激发军人“祖国利益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长期熏陶,使得军人志存高远,成为推动他们立志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即使到一时还不熟悉的领域和环境中工作,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也能够自觉地在成才的道路上拼搏进取,最终干出成绩来。 第二,军旅生活的艰难困苦,磨练了军人成才所需要的甘于吃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无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