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施秉县杨柳塘中心小学 吴昌前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要跟上千变万化的形势,为未来的挑战作好准备,我们就必须更有效的学习。而要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情感态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创新的学习,是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地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或愿望的自学性。就是指学生对学习目的和它的社会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所主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容的特点,可以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或者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这一种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联系的动机。 第二种,为履行集体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者为集体和组织争光而学习。如争当“三好学生”或者被评为“优秀集体”等。 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如当专家等而奋发读书。 第四种,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等而勤奋学习。 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上,往往同时存在着几种动机。 在学生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目的性和认识性兴趣。 学习目的,指学习要达到的结果或目标。当人们确立某种目标,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它的社会意义或个人意义,并为实现它而努力时,这种带有动力色彩的意识倾向,就称为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有正确与错误,深远与浅近以及水平高低之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是一入就明确的,它是随着认识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家庭和学校不断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并在学习中有了成败体验,理解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动机和目的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认识性兴趣,是指积极寻求和获得知识的一种倾向或需要。它是学习积极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年级越低表现就越明显。学生有了认识性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