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物膜导学案

生物膜导学案_第1页
1/5
生物膜导学案_第2页
2/5
生物膜导学案_第3页
3/5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自学案【学习目标】1. 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重难点)2. 通过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体会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难点)3.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难点)【温故知新】1.概述生物膜的成分, 最全面的说法是2.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①②③。3.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性。【导学案】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实验一:时间: 19 世纪末 (1895 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 500 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假说:实验二:时间: 20 世纪初实验:采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处理使细胞发生溶血现象,将流出物洗掉,即 可 获 得 到 纯 净 的( 血 影 ) 。 发 现 细 胞 膜 不 但 会 被 溶 解 脂 质 的溶剂溶解,还可以被蛋白酶分解成果:膜的主要成分是和实验三:时间: 1925 年人物: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 F.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 倍。假说:实验四:时间: 1959 年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的三层结构。假说:生物膜是由“”的单位膜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科学家对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实验五:时间: 20 世纪 60 年代实验:细胞膜冰冻蚀刻技术小资料 (细胞膜冰冻蚀刻技术) 科学家先用干冰或液氮冰冻细胞膜,后用冷冻的玻璃刀将膜快速划出裂口。此时膜容易沿脂双层中间疏水端断开,升高温度使冰升华,暴露出膜的断裂面,再经特殊处理后用电镜观察成果:膜蛋白质的分布实验六:时间: 1970 年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Larry Frye)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表面膜蛋白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假说:实验七:时间: 1972 年人物:桑格 (S.J.Singer) 和尼克森 (G.Nicolson) 提出:生物膜的【例 1】(2013 · 枣庄模拟 ) 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经了100 多年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在这期间,无数科学家积极投身该项研究之中并各自取得一定的进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 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生物膜导学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