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 留学生心理问题引关注行囊也需打包心理健康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直是中国学生留学的痛点之一。迫于文化冲突和学业压力,每年都有中国留学生, 特别是低龄留学生因为负面情绪而出现抑郁症、精神疾病等问题, 严重影响其在海外顺利完成学业。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迫在眉睫。秋季刚开学, 13 岁的函就被监护人带到我的办公室。她刚从北京来到一所私立寄宿学校读 9 年级,尽管学校安排了新老学生结对辅导,组织新生周末旅游等活动,开学一周内,函还是因为不和任何人讲话而被校方要求找心理咨询师,以排除心理障碍的可能。2000 年开始在国外做学校心理学医生,函是我服务过的第一位小留学生。从那年起,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开始出现在我工作的公立初中和高中及周围的私立寄宿学校里。注重抗挫折力、减压机制、交流能力等软因素培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有意开放并降低中国小留学生签证门槛,大批低龄学生早早离开父母来海外学习和生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海外学校并没有为这些急速增加的国际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资源。其实,研究生走出国门,能够增长见识, 但并不应该鼓励中国孩子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原因是他们 “心理应变能力、自我管理、安全意识都不够成熟”“情形令人担心”。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 舒缓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为社区做贡献的状态”。2014 至 2015 学年,宾州大学1800 多位中国留学生中大约有12%寻求过心理咨询。 小留学生因为更分散, 还没有普查数据,但因为各种适应不良出现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开始越来越引起大——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2 众关注。为此,当爱子心切的父母为孩子们打包最新款的手提电脑、充足的学费和时尚的衣着时,有没有问过:留学的行囊里,心理健康装备好了吗?初二来到海外留学的颖同学, 父亲陪读了一年后, 在初三开始出现焦虑症状,高一发展成厌食症, 身体的虚弱开始造成长期旷课,最终被学校劝退。 曾在国内成绩不差, 积极参加机器人队等活动, 同伴关系也良好的程同学, 高一突然被转到海外留学。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学习和生活上失去了成就感和亲密的人际关系,没了上进的动力,程开始沉迷于电脑游戏,荒废学业不说,脾气也开始异常暴躁,情绪起伏大,最后以被开除告终。当然,适应得好的小留学生也有,但占少数。比如刚满14 岁的桑妮,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