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核与运动障碍性疾病张金华淄博广电医院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定义以往称为锥体外系疾病,是一组以随意运动迟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大多与基底核病变有关。运动障碍疾病的特点通常与基底节或多巴胺神经递质传导功能紊乱有关;临床上导致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而非运动能力本身;故肌力、感觉和小脑一般不受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所致的异常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所致的运动贫乏两大类;所有不自主运动受病人精神状态影响,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基底神经节Parentetal1993基底核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主要通过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大脑皮质环路间的联系实现。基底神经节起连结部位的作用。其中新纹状体作为传入部,苍白球作为传出部。传递路径通过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实现。直接通路:新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间接通路:新纹状体——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基底节的联系接受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传入:谷氨酸(GLU)接受中脑黑质致密带多巴胺神经元发出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传入:多巴胺(DA)基底节内部核团之间通过纹状体中间神经元联系:乙酰胆碱(Ach)纹状体发出抑制性冲动到苍白球和丘脑底核:r-氨基丁酸(GABA)正常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区苍白球内侧核/黑质网状带苍白球外侧核丘脑底核丘脑(VA-VL)黑质致密带+DA-DA+GLU--GABA--++GLU新纹状体D2D1+运动前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投射纤维通过直接、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产生的效应是相同的,均易化大脑皮层活动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病变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区苍白球内侧核/黑质网状带苍白球外侧核丘脑底核丘脑(VA-VL)黑质致密带+-+----+纹状体D2D1帕金森综合征运动前区+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区苍白球内侧核/黑质网状带苍白球外侧核丘脑底核丘脑(VA-VL)黑质致密带+-+----+纹状体D2D1新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病变舞蹈症+运动前区新纹状体GABA黑质网状部中间神经元黑质致密部DA新纹状体-黑质环路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抑制新纹状体内Ach递质对于新纹状体传出投射神经元(中型多棘神经元MSN)的抑制。(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帕金森综合征机制)新纹状体GABA递质系统抑制黑质DA系统(DR阻滞剂及DA耗竭剂治疗舞蹈症机制)抗帕金森药物保护性治疗药物:司来吉兰(MAO-B抑制剂,阻断DA代谢,抑制突触后DA再摄取)。症状性治疗药物:1.抗胆碱能药物(中枢性):苯海索。适用于震颤明显且年轻患者(影响智能),对运动迟缓效果欠佳。2.DA促泌剂:金刚烷胺。亦可延缓DA代谢。3.复方左旋多巴抗帕金森药物4.DA-R激动剂:麦角类(溴隐亭、培高利特,因其会导致心脏瓣膜病及肺纤维化,已不主张应用);非麦角类(吡贝地尔D2、D3;普拉克索D3)。5.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恩他卡朋(减少外周DA代谢、增加进脑量),无中枢活性,单独应用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