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军民融合式培养军队科技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摘要:我军军民融合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走过很长的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国防生群体看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抓住人才成长规律,把握战斗力提升标准,牢固把握质量关,走好军民融合培养军事科技创新人才的道路。关键词:军民融合;军队科技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就推动科技兴军作了深刻系统阐述,向全党全国全军发出了科技兴军的动员令,习近平主席说“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科技兴军重要途径,加强军民融合是我军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军发展要取得突破所必需要完成的关键一步。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完善合理的运行模式,加大推广力度,推进军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向新高度。一、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一)人才培养的现实成效体现不明显从目前的培养成果来看,培养数量上的成绩比较可喜,无以2013年的数据看,全军国防生年培养量占军队院校招生计划的50%左右。2014年初,根据总政会议精神,全军国防生招生计划大幅缩减,签约高校要从106所减少至64所,年培养量开始降低。其原因主要是据部队反馈所决定的,到了2017年军队全面停止招收国防生。从规模看达到了最初的预想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并不能掩盖这一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风生水起到全面停招,主要是人才质量不高和部队反馈不好的原因,军民融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成效有待加强。(二)人才培养的军队需求体现不明显海湾战争的爆发及几场局部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启示,20世纪末,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统筹安排培养军事人才得到重视,这有利于尽快吸纳地方院校科研成果,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尤其在信息化时代,面向信息化战场,要瞄准实战,瞄准未来,我军需要信息作战指挥人才、高技能人才、实战人才,这都需要军民融合培养。从1998年开始,国防生的培养已有将近20年历程,结出了一些果实,然而距离当时的目标则相差了很多,目前我国国防生培养主要以非指挥人才为主,在专业对口、能力等方面和部队的需求有一定差距。部分国防生被分到基层担任排长职务,由于专业不对口,其军事素质相比于军队院校学员又有差距,如何使其发挥专长,成为部队需要的科技创新无人才,需要进一步探索。(三)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体现不明显首先,国防生制度体现出的“保险箱”效果,使得部分学生上进心不够,知识的积累不够,再加上学习环境与部队的差距,该群体的职业认识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发挥。其次,国防生群体在进入部队关键的前几年不能得心应手,使他们带给部队的活力与生机就不能达到。再次,岗位不能带给国防生应有的专业提高,不能将所学知识在部队实践中融合,其创新也就失去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键土壤。二、原因分析(一)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未能合理配置首先,国防生的培养要与部队需求紧密对接,但个别国防生进入部队后其所学专业与部队需求对接不紧密,加之个人适应性不强,不能通过刻苦学习提升其岗位工作能力,不能在不同领域争先创优,导致其为部队贡献的效力不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其次,与国防生个人意愿的实现有很大关系,部分国防生进入部队后个人意愿未能达到,使其未能在比较满意的工作环境中建功立业,其职业态度产生相应的影响。再次,军队指挥类人才的需求在目前的培养状况下是要多于非指挥类人才的,然而国防生非指挥类人才的培养又偏偏多于指挥类人才,毕业后进入部队的国防生在指挥岗位的反馈是不乐观的,所以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需要逐步改进,使人尽无其才,满足部队需求。(二)部队需求体现不清晰,人才建设未能按需进行面向信息化战场,我们需要信息作战指挥人才、军事训练人才、高技能人才、实战人才等,习近平主席强调战斗力是军事领域唯一的根本标准,军事人才的培养要牢牢扭住这个标准,所有人才的培养都是为了明天的战争,都要瞄准未来的战场。我军国防生学历教育结束之后的任职培训仍然是在院校进行,军事培养时间短,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