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_第1页
1/19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_第2页
2/19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_第3页
3/19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一、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在全国已有 20 多个省市发生。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一)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二)病原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 3-5 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分生抱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微米 x〜微米。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微米 x〜微米。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三)传播途径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 2 年以上。病害的传播主要有 3 个途径: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等。1•种薯种苗传病用带病种薯育苗,在苗床上就会产生病苗,病苗又可侵染健苗,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可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引进带病苗将病菌带人无病区,从而又产生新的病地或病区。2•土壤和粪肥传病土壤传病的轻重,依土壤含菌量多寡、薯块伤口的多少而定,一般而言,大田土壤传发病较轻。用病土育苗、垫圈,均可造成苗床和肥料带菌传病。土壤带菌主要来自病残体和带菌肥料。用病薯、病残体沤肥,或用病床土垫圈和用病薯水泼圈等,均可使肥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