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学科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03040102目录各阶段的心理康复康复治疗师的自我调节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阶段适当用药01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阶段震惊和否认期2.病人在否认事实的同时,还会存有一些希望。但发现事实无法改变时会产生巨大的愤怒,会怨天尤人,会感叹世事无常。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对治疗比较排斥。愤怒期抑郁期适应期1.对突如其来的症状始料不及,对康复治疗的期望过高,忧伤、悲观、苦闷情绪较轻,对康复治疗比较被动。4.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残疾现实,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康复训练较为积极,抑郁情绪减轻或消失。3.心情苦闷、沮丧、消沉、忧伤、无助甚至绝望等悲观情绪持久而突出,甚至会出现自杀意愿。意志力减退,主动性差、惰性强。对康复治疗不抱希望,对他人依赖性强,满足现状不愿进行康复训炼。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阶段02各阶段的心理康复卒中患者心理康复的目的: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改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预防和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改善不良思维方式和异常行为;重塑健康人格,提高早期自我肢体康复的主动性,预防卒中复发;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强调家属的心理支持,创造患者与家属的良性心理互动环境,提高患者康复水平。适应期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抑郁期防止患者自杀采用支持性心理康复,“向下比较”、同质团体治疗震惊和否认期给予希望,不过早打破其幻想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康复训练。采用支持治疗、行为疗法及认知行为疗法,对家属进行指导,使其参与到康复治疗中来愤怒期资源支持、宣泄各阶段的心理康复患者脑卒中后,不仅患者心理处于应激状态,患者家属特别是配偶及子女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面对现实的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社会等诸多问题,打乱了原来的生活节奏,同样表现出恐惧、焦虑、悲伤等心理障碍,更甚者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家属的情感表现及互动对患者心理具有很大的影响,是影响患者康复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家属的心理干预具有现实意义。这样可以帮助患者家属逐渐的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心理承受力,尽快适应现实并积极面对,和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和支持。医、患、家属三方目标一致的做好患者康复工作,提高患者康复水平。卒中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卒中后抑郁焦虑情绪不稳淡漠躁狂躁狂定义为显著且持续性情绪高涨,易激惹,伴有精力或活动行为方面的改变,不是由于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且排除谵妄状态。伴随症状包括多动,强制性演讲(非常健谈很难打断),思维奔逸,夸张,睡眠减少,注意力分散或者错误判断。上述症状需导致严重的痛苦,或者导致社会功能,职业功能或其他重要功能的障碍。淡漠是指目的性行为,动机和认知减少的疾病。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相关性,临床病程以及治疗方法。然而其症状上与抑郁多有重叠,如感情迟钝,兴趣丧失或者精神运动性迟滞,鉴别上较困难。可通过淡漠量表,淡漠评估量表或老年神经精神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情绪体验不稳定并伴有频繁的心境变化;情绪极容易高涨,紧张,或者出现与事件和环境不相称的情绪变化。其也被称为情绪化,病理性哭笑,情绪失禁,不自主情绪表达障碍等。尚没有标准的评估方法。通常表现为哭泣的增加,可与抑郁合并发生,也可不伴有抑郁。症状通常轻微且短暂;但如果严重也可导致极大的痛苦,尴尬和社会回避。患者需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焦虑症状与实际出现的威胁或危险不成比例,症状需持续至少6个月,并至少伴有以下症状中的3项:感到紧张、生气、不安;疲劳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激惹;显著的肌肉紧张;以及睡眠困难。存在抑郁心境或快感缺乏(丧失兴趣或快乐)持续2周或以上,外加以下症状中出现4条或以上,症状持续存在并干扰日常生活。这些症状包括:明显的体重减轻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疲劳或精力丧失;无价值感或不恰当的内疚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卒中后常见精神障碍卒中后人格障碍重度精神病及精神症状卒中后疲劳对躯体性(正常)疲劳和病理性疲劳进行了鉴别,前者是指在身体活动过度后快速出现的倦怠感,在休息后可得到缓解;后者是指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