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教学设计表学校淮南十二中课题20.1.1加权平均数教师姓名袁先正学科(版本)数学(人教版)章节20.1.1学时1学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权、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利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实际情境中处理信息,在观察、猜想、说明过程中体会数学思考过程的层次性和表述的严谨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权对结果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对“扬长避短”有所理解,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2.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3.探索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于联系。难点:1.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于联系。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并且知道了算术平均数的算法。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已经会遇到学校招聘学生会分笔试面试成绩配比问题;学生成绩报告测中综合成绩是如何打分等问题。以及今后面临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笔试面试分数配比等问题。此时简单的算数平均数已经不能处理这些问题。因此,本章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现在以及将来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所用资源多媒体、提前准备干净纸片教学方法与1、教法选择:设疑、活动、交流、引导、归纳、拓展无学校淮南十二中教学手段2、学法指导:观察思考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比较、发现、归纳。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为媒介,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实验背景,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发现知识,教师总结点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情境引入我们生活中经常看见招工启事:我公司招聘一名员工,平均工资2060。李刚前去应聘,结果发现工资没有2060,去找老板理论,老板给李刚看工资表,张某:5000元会计:1700元厨师甲:1950元厨师乙:1950元杂工甲:1570元杂工乙:1570元服务员甲1600元服务员乙1600元服务员丙1600元教师提问:1张某说月工资2060元是否欺骗了李刚?2这个平均工资能否客观的反映工人的一般收入?3、若不能,你认为用什么工资反映普通工人的一般收入比较合适?学生思考:。。。我们这一章将研究这些问题,饭是一口一口吃,日子一天一天过,我们今天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作为第20章的起始课,首先要介绍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同时又以学生身边能见到的例子为背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互动新授回顾算数平均数算法同时引入加权平均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的,对于n个数,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读作x拔。回顾了小学学习的平均数,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活动活动一:老师每人分发一张纸片,请每位同学在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和年龄,然后迅速收回,随机抽取3位同学的纸片。教师问题:1.本节课需要建立在小学时的算数平均数的求法的基础之上,因此首先复习小学时学的算数平均数的求法。同时让基础较差的学生知道怎么求算数平均数2、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平均数情景中来。无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数(1)你会计算这三位同学的年龄吗?(这一问题比较简单,基本学生都会)学生回答:(2)思考,全班40名同学的年龄是多少,你会算吗?年龄(岁)人数(人)13514251510答:全班平均年龄约为14.1岁活动目的:每位学生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新课中来,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现学思考:上述两种算法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上述问题(1)中是利用算数平均数公式计算的,此时13,14,15都只出现一次,所占比重一样;而(2)中13,14,15出现的次数分别是5次,25次,10次,所占比重不一样。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