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前行广释》第107学习笔记科判:二、不共内加行丙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菩提心学处。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智慧。己二(持戒)分三:一、严禁恶行戒;二、摄集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己三(安忍)分三: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本课:一、提纲简析别名:持戒度,也叫尸罗波罗蜜多。次第:大乘的菩萨戒,须以小乘别解脱戒为基础,若具有七种别解脱戒的任何一种,方有菩萨戒,否则无菩萨戒便无依处。批评:1、个别学密的人不重视戒律,说修大圆满、大威德不必执著,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2、净土宗的个别法师认为:只要你念佛就行了,念佛本身就具足皈依与戒律,所以不必单独受戒,戒只是佛教的一种形式。驳斥:1、因为在你接受灌顶时,首先受的就是别解脱戒。2、学净土的也要以戒作基础,如《观经》云:“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依: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众生与草木都要依地而住一样,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与善根,也必须依赖于戒律的基础,才能得以增长。庚一、严禁恶行戒:定义:严禁恶行戒,是指断除身语意三门所有于他不利的十不善业,就像抛弃毒药一般。庚二、摄集善法戒:定义:摄集善法戒,是指随时随地、全力奉行一切善事,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意思是要长期行持,◎取舍善恶要从“小”抓起反问:现在人为什么造业比较多?原由:因为他们从小没受过这种教育,根本不知道如何取舍。学校里如果没有心灵教育,孩子们就不懂得约束自己,远离善的追求,那么长大以后,只会将幸福乃至一切寄托于物质。批评:有些人虽知道要防护大罪,但却轻视小恶,比如杀虫子、说过失、行为粗暴、嫉妒、嗔恨,认为这些并无妨害,其实这是不合理的。驳斥:《贤愚经》中云:“莫想罪微小,无害而轻蔑,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出曜经》也有一类似无的教证:“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行善对境:看到路旁刻有观音心咒的石堆,也立即脱帽、恭敬右绕而行,并以三殊胜来摄持。重视善根:个别法师和居士,长年都手里拿着念珠持咒,十年前如此,现在也是这样,这就是不轻小善。◎小善成就大果的两则公案1、●华杰施主出家的因缘2、●预试七人的前世堪为法器:你具足功德,不论听闻何种法要,都将堪为法器。反之:不堪为法器,就算听闻殊胜的显密法要,也得不到丝毫利益,甚至反而会损害自己。要求:作为大乘修行人,务必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并回向利益众生,这就是摄集善法戒。庚三、饶益有情戒:定义:从根本上断尽了自私自利心时,就应勤勤恳恳地依靠四摄,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就是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在任何一个场合断恶行善时,若以三殊胜摄持而回向一切众生。初学者:只要发心清净,在自己闻思修行之余,也可以讲经说法去饶益有情。己三(安忍)分三: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重点:忍辱是不容易修持的,它是菩萨的殊胜学处。◎嗔心的严重过失过患:嗔恨是最可怕的心态。如果被嗔恨心所转,就会导致“摧毁千劫之资”的下场。公案:小小车祸引发血案……无连带反应:一时的嗔恨,不说摧毁多生累世的善根,当下还会引发不明智的行为。名人名言:寂天论师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调伏方法:用空性或如幻的道理调伏自心。如印度单巴仁波切说:“嗔敌乃是业力迷乱现,当断嗔恚恶心当热瓦。”修安忍对境:安忍是在别人害你时修的,不是在你毫发无损时修的。特别是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无辜加害时,如果你能断除嗔怒之心,定可净除诸多罪障,依此圆满广大资粮。菩萨见地:朗日塘巴在《修心八颂》中也说,要把害自己的众生视为如意宝。◎嗔心大不是好上师修行不好的验相:嗔心大,绝对修行不好。嗔心的过失特别严重,一方面会毁坏善根,一方面天天让旁边的人心怀恐惧,没有安全感,这肯定不是好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