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重点点击] 1.所谓的“简明”的“简”即“简要”,反映了量的要求,就是话语不能赘余;“明”即“明白”,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达得清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造成歧义的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句话中用了多义词,而语境又不足以确认;多义词是哪个意思。如“我要上课去了,要不然该迟到了”、“修车的来了”、“我要炒鸡丁”、“开刀的是他的父亲”等等,以上句子中的带点字均有两种含义,给读者理解带来困难,需补充一定的语言背景加以明确。 (2)词语顺序不合理,造成歧义。如:“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在这句话中,我们看不出谁在医院工作。改变一下语序,效果就不一样了:“他有一个在医院工作的女儿。”或:“他在医院工作,有一个女儿。”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句子在语法结构上并没有错误,它们的错在于语意的不明晰。 (3)语句结构的切分不确定。这里所说的语句结构切分不确定,是指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认语句的结构形式。比如:“热爱人民的好总理”这个短语,可以理解为“热爱/人民的好总理”和“热爱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应当注意考虑语句的结构形式,以免造成多种理解。 (4)指代不明,造成歧义。看下面这个句子:“张大爷让儿子张明去找他的姐姐,回来商量分配家产的问题。”这句话的“姐姐”到底是谁的,让人感到疑惑。 2.所谓的“连贯”是书面表达中句子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使之更为通畅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统一的话题、合理的顺序和前后的呼应。 (1)统一的话题指的是句子要围绕一个中心,不要说离开这个中心的话。此外,陈述主体一般也要一致,如果随意变换陈述主体,会给人语意不连贯的感觉。 (2)合理的顺序,这个“理”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顷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比如由具体到概括,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一般到个别,在几句话组成一段文句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问题,否则也会语意不连贯。 (3)“前后呼应”,要求考生在答题时瞻前顾后,细心发现前后语意间的内在联系。 3.所谓的“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场合、对象、目的等语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语言运用的变化,考生要学会随机应变。请看下面这个例子:某交通部门拟了一条标语口号,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