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和翻译★[重点点击]一、实词 文言实词作为文言文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确定其具体含义,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我们在学习文言实词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它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浯的差异现象。具体地讲,就是要较好地认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1.通假字 通假字的复习,要特别注意对高中课文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先行的积累,高考中出现的文章和句子是陌生的,但一般来说,其中如果有通假字,那么基本上是来源于课文中的。除此之外,要注意通假字的以下一些基本规律: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昂其直,居为奇货”中的“直”通“值”。“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山高风距”中的“距”通“巨”。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例如“如被冰雪”中的“被”通“披”。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代替,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类型: 词义扩大: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放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皮”,本义指“兽皮”,现在指动植物表面一层组织,以及包在外面的东西,如“树皮”“封皮”等。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例如: “苦”,本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意义。 (3)由专名扩大到通名,例如: “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4)由原来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 “秋”.本指一年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到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词义缩小; (1)词义的范围的缩小,例如: “禽”,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今义范围缩小为专指鸟类。 (2)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了。 词义转移: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例如: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到表示乙动作,例如: “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为“步行”的意思。 (3)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