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 分) [中吕]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①“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4 分) ② 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4 分) 11. 名句名篇填空(8 分) 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⑵ 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⑶ 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⑸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⑹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⑺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左传》) ⑻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现代文阅读(38 分) ㈠ 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花卉)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