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英语:ShanghaiInte「nationalSettlement,日语:上海共同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法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历史设立1843 年 11 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12 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 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 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确定(今河南路)。1848 年 11 月 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许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要求,在虹口开辟美国租界。1853 年 9 月 7 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1853 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后。1854年 7 月 11 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合并1862 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1863 年 9 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cil)管理。扩张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数次扩张过程。1899 年 5 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展,面积扩展到 33503 亩(22.59 平方公里),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 2 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 4 个区。越界筑路参见: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二十和三十年代 1920 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1925 年 5 月 30 日,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枪杀中国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国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在五卅运动之后,大规模越界筑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向外扩张的态势趋于稳定下来。在蒋介石主政的南京十年的黄金时代,上海公共租界继续繁荣。孤岛时期1937 年 8 月 13 日-11 月 10 日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并以海军陆战队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实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苏州河以北地区成为日军控制的势力范围。人称“上海日租界”。北区和东区的日占区遭到中国多个军团的猛烈进攻,70%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公共租界的主体部分中区、西区及西部越界筑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