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体会句段作用一、句子的作用位于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结构位于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位于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突出主题二、叙述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三、记叙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1)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四、记叙文表达方式的作用人物描写:体现了人物的......特征(性格、品质等)1、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体现了作者......情感,烘托人物形象2、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3、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4、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五、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专项练习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他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这条围巾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她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条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