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阳中学课改历程刘丹平王鹏飞整理一、第—次“革命”:转变观念,革除“癌疾”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向老师们推介各类成功的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老师们也积极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为我校连续取得突出的教育教学成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在这些成绩面前却骄傲不起来,因为我们看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倦怠,感受不到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幸福感。高、中考成绩本应只是教育的副产品,教育其实是由一个不太完美的人带领一群更不完美的人共同走向完美的过程。老师只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待,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感悟多彩的生命和多变的社会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彰显幸福人生的多彩画卷得以绘就,这样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凸显。我们意识到没有“活”的课堂,师生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只有“精”的课堂,才能带来高的效率;只有“实”的课堂,才能生成发展的效果,这样,师生在课堂上才有教与学的尊严感和幸福感,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师生也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培养出善于学习、富于创造、人格饱满、发展全面的人,并在此过程中造就一个师德高尚、教艺精湛、善于反思、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就是课堂,要想课堂“活”起来,要想师生在课堂上有教与学的尊严感和幸福感,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天堂,一切还得必须从“课堂”人手。为此,我们组建了一个团队对我校课堂现状作了一次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我们的课堂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师之累带来的是生之惰。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教定学的备课带来的是学生的被动学习。2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带来的是学生的慵懒。3.占用大量教学时间造成的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4.四处搜罗的大量练习带来的是学生的应付了事和学生的学思时空缺失。就此我们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讨论,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是我们的课堂怎么了?二是我们的课堂走向何方?通过讨论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课堂问题症结主要是:1.教师的观念落后带来的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2.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缺失带来的职业倦怠。3.教师的人生追求不高带来的学生人生规划空白。4.学校的管理、评价跟不上带来的教师激情不够。5.学校的培训前瞻性、系统性不够带来的“自我封闭”不能与时俱进通过讨论我们意识到:学生学习效益低下、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缺乏主体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显得消极被动,冷漠旁观。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会”,而是“会”学,要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老师的一讲到底捆住了学生的手和脚,封住了学生的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占据了学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不能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老师过分依赖,失去了创造的机会,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要“高效”,就是要变“接受式”学习为生生、师生互动的“生成式”学习变“厌学、苦学”为“愿学、乐学”,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和教学相长,从而满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愉悦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老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需向“课堂”要效益,向“课堂”要发展,只有教学的主导(老师)和主体(学生)均得到改进、提升,教学的主导和主体才能得到发展,课堂效益才能得到提高。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建设“U”型学习小组,再造教学流程,形成统一的导学案范式,通过培训强化师能、转变观念,使课堂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师生发展。我们的改革不但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不但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认可,还得到了许多兄弟学校的认可。通过这次“革命”,我们虽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很好的达到我们理想的预期。为此,学校又进行了一次研讨,并约请了一些领导、专家亲临学校指导,这就是我校的第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