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自动自发的工作》读后感“什么是自动自发?自动自发就是没有人要求、强迫你,自觉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动自发的工作》是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的颠峰之作,也是一本优秀的励志之作,书中运用一些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为人们阐述了什么是“勤奋、敬业、诚实、自信”,如何做到“勤奋、敬业、忠诚、自信”。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对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生活的意义,工作的目的及人生的定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日的世界充满了希望和机遇,她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勤奋工作、敬业、忠诚和有能力的年轻人来为她的明天做出更多的贡献。”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所提到的敬业精神,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个人即使没有超凡的能力,但只要他拥有敬业精神同样能够获得人们的尊重,相反,即使他的能力才华出众,却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也会遭到社会的遗弃。我们做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把敬业精神培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应做到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我认为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的话,离敬业精神就不远了特点:一、把教育当做一门艺术。有一位大师说得好:“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成为艺术。所有用心工作的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任何一样工作,不论在人们眼里是平凡还是伟大,收入是高还是低,只要我们努力用心去做,一样会做出成绩,做出艺术!这让我想到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庄子的《庖丁解牛》,“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在这位庖丁眼中,杀牛也成为了一种艺术,正是因为他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敬业精神,因此在工作之中十分投入,做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应此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将杀牛这一笨重的活计,当成一种艺术来做,因此富有智慧和美感,他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了享受与创造,获得了充分的自我表现,我们教师的工作即是平凡的工作,也是充满创造性的一门艺术。每一名学生都是我们手中的一件艺术半成品,经过精心雕凿,因材施教,因时创新,精益求精,让他们在“活+美”的教育中尽可能的完善。这让我想起我们班那个曾经有些口吃的孩子,那个孩子很聪明,但讲话时太急便有些口吃,同学们都嘲笑他,他也因此变得非常自卑,上课都不敢发言,于是,我在课堂是创造了一个机会,出了一道难题让全班学生做,大家想了半天都不会做,而他在我的鼓舞下高高的举起了小手,我提醒他要他说慢点说完整,当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将正确的解题思路说出来之后,我热烈的表扬了他,并大声的告诉全班同学,他的大脑比嘴巴要快得多,嘴巴还没说完第一步,大脑早就想好了第二步,真是个少有的聪明的孩子。他在大家的惊叹中从容地坐下,眼中充满自信,以后我不断的创造机会表扬他并要求他回答问题时慢慢地说,渐渐地他变得自信起来,讲话也不结巴了。通过这件事,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就的一件艺术半成品,只要我们教师精心雕凿,一定能让他日渐趋于完美。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中,只要我用心去做用心去发现,就会出现许多诸如此类的教育事例,那么教育的的确确是能够做出艺术来的!在这过程中,如果我们学会欣赏自己的艺术成果,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愉悦,就会自觉激发敬业精神,才会产生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自动自发地进行工作,在工作时才能象“庖丁解牛”一样,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把教师工作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书中谈到:“热忱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年轻人如果不能从每天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仅仅是因为要生存才不得不从事工作,仅仅是为了生存才不得不完成职责,这样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谁把工作当成一种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那么他在生活中永远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