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是“电与磁”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的磁场后,再次将“电”与“磁”联系起来。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对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另外,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节无论是知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课课标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属于“经历”和“了解”的水平层次。教材内容从摇动发电机使灯泡发光这一情景开始,继而引发学生对“磁生电”的猜想,引出“用实验来探究磁在什么情况下生电”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汇总、交流、归纳,得到“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产生电流”的结论。本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导体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更应侧重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的实践能力、进行交流合作的意识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发电机能发电,但对于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学生是不了解的,因此,学生很想知道其中道理,这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所在。学生经过两年的物理学习,己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了一些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应注意到,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再加上本 节内容比较抽象,从器材到实验方法都对实验者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更需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可能有部分同学在本节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障碍,需要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引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及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2)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能量转化及广泛应用。(3)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1)体验“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的探究过程,锻炼初步的实践能力。(2)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善于交流、 分享与协作的习惯, 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学难点】 把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情形归纳为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