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青春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1941年夏,一个28岁的青年与他的导师辛吉(J.L.Synge)合作写出了世界第一篇有关弹性板壳内禀理论的论文。爱因斯坦看到这篇论文后说:“我这一辈子,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一直睡不好觉,一直在研究,还有东西没弄清楚。《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把问题弄清楚了。”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的这篇文章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Einstein)、麻州理工学院弹性力学家赖斯纳(HansReissner)、电子计算机发明者冯·诺埃门(VonNeumann)、板壳弹性力学教授铁木辛柯(S.Timoshenko)、应用数学权威柯朗(R.Courant)等赫赫有名的学术权威的文章出现在同一本文集上,发表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的祝寿文集里。文集作者中只有一个人是青年,这个人就是钱伟长。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一段不完美的人生开局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七房桥镇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曾在家附近的池塘里捉过虾、摸过鱼,为了生计,他还曾帮家里采过桑养过蚕、挑过花刺过绣。但是,他有一个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大家庭--他的父亲钱挚和四叔钱穆(后成为中国国学大师)擅长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六叔和八叔分别以诗词、书法和小品、杂文见长。在这些家里人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祖国浩瀚的文化。钱伟长在进小学以前就读过《水浒传》、《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历史名著。这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某种程度上“救”了年轻的钱伟长。初中毕业后,祖母和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去捧邮局职工、铁路员工之类的“铁饭碗”,养家糊口。但是这一主张遭到钱伟长父亲和四叔的反对。渴望继续学习的钱伟长,为了减少奶奶和母亲的反对力度,就拼命帮家里干活。幸运的是,他和父亲以及四叔赢得了“胜利”,最后还是争取到了读高中的机会。侥幸升上高中的钱伟长学得很苦。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的小学和初中是断断续续的,因为经常遭遇停学逃难,11年的小学初中生活,真正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五年。因此,他的数学只学了一点点,物理和外语也没有学过。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好在,他遇到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严老师。严老师经常为他开小灶。在自修室熄灯后,钱伟长就和严老师一起到他的办公室挑灯夜读,高中三年养成的“开夜车”的习惯一直陪伴着钱伟长后来的科学研究。也恰恰是这段磨难,练就了钱伟长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坚韧刚毅的品质。“九·一八”事变改变了钱伟长的大学路1931年夏天,钱伟长高中毕业,他再次面临失学的境地。然而,机遇似乎很眷顾他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人。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蕴初先生那年决定设立“清寒奖学金”,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钱伟长抓住了这个不可多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一个月内在上海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五所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原本是打算多争取被录取的机会,结果,钱伟长居然都考中了。在时任北大教授的四叔钱穆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清华大学。那年9月10日,钱伟长走进了清华园。历史系的陈寅恪、中文系的朱自清和闻一多都喜欢上了这个文史知识积累都不错的“才子”,最后他选择了中文系。刚刚入学,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大地。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钱伟长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圆明园,实地感受了一段中华民族曾经的被侵略的屈辱史。曾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已是满目疮痍。看到那些,钱伟长震惊了、愤怒了,决定弃文学理,他要研制飞机、大炮,要科学救国。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从圆明园回来的第二天,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要攻读物理系。吴有训教授查看了他入学考试成绩后,对他说:“你的数理化总共得分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