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矿生产技术标准1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选矿工艺全过程生产技术管理职责内容及要求。1.2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选矿生产技术管理工作。2引用文件2.1《中国有色金属企业管理全书》2.2《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3定义选矿生产技术管理是指本公司按选矿工艺要求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选矿及其相关专业技术管理的一般原则。4职责4.1主管技术副总经理组织领导选矿技术管理工作。4.2金属平衡工作委员会负责金属平衡管理工作。4.3质量检验部负责选矿技术指标的检验,生产技术的监督和金属平衡报表的编制。4.4技术管理部负责组织重大工艺流程变更的审定和技术执行情况的监察协调。4.5选矿厂负责各项生产技术指标的实施及日常管理。5管理内容及要求5.1总则5.1.1选矿技术人员在生产中应积极开展原矿性质研究,掌握所处理矿石的选别特性,掌握不同矿带的矿石的矿物组成、原矿品位和可选性的变化。5.1.2选矿厂应组织技术人员调查了解井下不同采掘阶段矿床,矿带的变化情况,会同生产技术部门对原矿性质进行考查和取样实验,实验研究应在选矿生产前完成。5.1.3井下生产单位应严格按计划组织出矿,保持出矿品位及矿石可选性的相对稳定。5.1.4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科学实验,不断改进矿物分选工艺和薄弱环节,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并为生产提供技术储备。第1页共4页5.1.5在生产过程中坚持节能降耗,节约用电,提高功率因素,并充分利用回水。5.1.6选矿厂必须严格执行矿制订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5.2破碎筛分5.2.1选矿厂破碎筛分工序必须保证上道工序正常卸矿和下道工序均衡连续生产。5.2.2降低破碎最终产品粒度,坚持多碎少磨的基本原则。各段破碎机的破碎产品粒度,排矿口宽度和破碎比均应按操作规程要求定期检测和调整,并认真填写操作记录,控制最终粒度。5.2.3严格控制破碎筛分工艺参数,提高筛分效率,保证工序生产能力均衡。5.2.4超过标准的大块矿石不准进入下道工序,混入矿石中的铁件及杂物应及早排除,以保证破碎设备安全。5.3磨矿分级5.3.1严格掌握磨矿工艺参数,球磨给矿量,给矿粒度,返砂量等必须按操作规程和技术条件要求及时检查,调整,定时检测并认真填写记录。5.3.2球磨钢球装入量,比例,充填率,补加量和补加比例应按技术条件要求进行,并认真填写操作记录。球磨机钢球应定期进行清理,分组摸清磨损规律,作出相应的技术总结。5.3.3选矿技术人员应不断探索,研究推广新型耐磨,耐腐材料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降低噪声。5.3.4磨矿工艺参数,磨矿浓度75%;分级溢流浓度38~43%;细度-200目67~72%;按新生-200目计磨机生产能力1.3t/m3.h;返砂比300%。5.3.5操作人员应精心操作,勤检查,调整提高台时处理能力中,降低能耗,杜绝球磨倒排与跑粗,空转现象的发生。5.4浮选工艺5.4.1按选矿实验确定的工艺要求实行分段加药,合理用药,提倡混轻拿轻压操作。第2页共4页5.4.2浮选操作应作到勤观察,勤调整和,严格掌握“三度一准”(三度:矿浆浓度,磨矿细度,矿浆酸减度,一准:给药给得准)。5.4.3各药剂添加点及用量应按工艺技术指令添加,调整。未经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同意不得随意变更。5.4.4进厂药剂要进行检验,变质及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药剂不得入库使用。各种药剂配制必须严格按工艺要求的浓度及操作规程进行。5.4.5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操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选矿回收率。最大限度地回收有用金属,减少金属流失。操作中不得因跑尾等情况随意放槽。特殊情况需要放槽须经值班长以上人员同意并作好记录。5.4.6选矿工艺流程应保持相对稳定,如需改变应有试验研究报告或可行性论证。5.4.7作业次数的变更、主要设备的增减、局部流程结构的较大变更工以及工艺流程的改变经选矿负责人和主管副总经理审批,报主管部门批准备案。5.4.8局部流程结构调整和非主要设备的增减,报技术管理部批准备案。局部回路的改进由选矿厂主管工程师审批。5.4.9外包队无权改变流程。属于事故性的临时变更,应及时上报选矿厂领导或主管副总经理,事故消除后立即恢复原流程。5.4.10流程改造完成后,经一段时间试车生产(三至六个月)应提出技术总结报告。5.4.11选矿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