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范文大全]第一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摘要:20世纪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格局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应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制度自信同时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基本。制度自信并非凭空而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优越性,可以通过追溯至马克思生态思想以根究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自信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XX)09-0036-03继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党和人民要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要坚定这“三个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其中,制度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与民族前途。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每个中国人理应为我国制度而自豪。但我们在为经济成就而满心欢喜时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已然恶化的生态问题。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乃至全球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此领域是否同样应该坚定制度自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自信又从何而来,可以通过回顾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寻觅科学的理论依据。一、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美丽中国”生态危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此过程中伴随着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我国用将近三十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成就,与此同时也集中产生了发达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生态问第1页共18页题。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XX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XX年74个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比20XX年下降14.1%,可以看出我国的两型社会建设已有些许成效。但公报同时显示,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近八成的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超标。针对河流和湖泊的水质监测显示了六成监测点地下水水质较差或极差。由此可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尚未完成,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够强,环境保护问题依旧任重而道远。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保持着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今天,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紧缺、生态遭受破坏的严峻局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为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自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以国家党代会总报告的形式被纳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总体格局之中。“美丽中国”就是于此背景下作为执政理念而提出来的。“美丽中国”既是新时代党中央进行生态建设的执政理念,又是诗意化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美丽中国”的本质内涵就是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人的和解”,是中国的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达到了和谐的完满状态。“美丽中国”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得以缓解乃至消退,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构建,以建立一个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人都能以实现“中国梦”的现存的实在的乌托邦。这种集聚人文与自然的双重和谐目标则恰恰正是马克思所言的“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呼应。由是观之,我国提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二、追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阶级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孕育于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之第2页共18页中。由于当时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的人与人的矛盾成为主要的显性社会问题,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将主要矛头指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一直渗透在他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论述之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虽然没有被系统地提出,但是通过对其经典著作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