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向古人学习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在诸多企业里外表光鲜但声誉不佳,似乎成了惩处员工的一个代名词。同时,绩效考核的不准确又为人诟病,量化考核结果些许的差异真的就代表了两个人真实知识能力的差别吗?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理论,绩效考核也不例外。这就如同我们的高考,始终为人诟病,但是又年年要举办一样。的确,高考时那决定考生间天壤之别的人生命运的一分半分并不真正反映考生间就有那么大的现实差距,但是,量化考试(核)是人类已知的评价手段里最不坏的选择,没有办法的办法,仅此而已。被国人骂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现在依旧是全球文明国家文官选拔的几乎唯一渠道,被国人骂了三千年的绩效考核也一样,永远不完备,但是需要去做。下面,我们就穿越三千年岁月,浏览一下古人是怎么做绩效考核的。中国古代的绩效考核主要是对官员进行的,就是在一定期限内对官吏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进行常规性的检查评估。《孟子》曰:“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述职,是周朝四种官员考核形式之一,为我们沿用至今。云梦秦简中有不少关于考核官吏的律令,在一篇县政府考核乡级官吏的标准和奖惩办法中,“最”(上等)、“殿”(末等)两个词频繁出现,如:“最者,赐田典日旬;殿,笞卅。”之后,“最殿”二词作为考核绩效划分等级的专有名词,一直沿用到清朝。现代管理中习见的考核分等、末位淘汰就渊源于此。周秦关于绩效考核的文字记载较少,文献记录较为完整作为后世范型的考核体系是汉朝。在 2200 多年前,每到年终开展一次自下而上的逐级考核,考核内容是各级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形成统计数字,编为“计簿”,作为上级官员对其考核的依据。《续汉书》载“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计簿。”由郡国检查评估,划分等级,上报中央。这和我们现在绩效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几乎一致了。据董仲舒的记载,汉朝的考核结果是三等九列,“以一为最,五为中,九为殿”。五是临界点,在此之前是上等和中上,在此之后是中下和下等。评价等级以计簿为依据,参照明确的标准,运作时还有一个自述与公开评议相结合的开会过程。《汉官仪》记载,当时郡国对下辖各县的考核大会在秋冬进行,郡守或诸侯国相主持,各县的大小官吏全部参加,“会都试,课殿最”。评为中等以上的官吏,可以升官,可以加禄;评为中等以下的官吏,就要降级罚禄,情节严重的,甚至要受到罢官的处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