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砚。歙砚因生产于 XX 县区而得名,是砚中的上乘珍品。唐代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而不衰。“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石”是歙砚的特点。歙砚雕刻精湛,造型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人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肌肤,暗含锋芒,缜涩发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干等特点。因此有“龙尾歙砚天下冠”之说。歙砚雕刻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即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歙砚曾作为国家礼品,先后赠送越南胡志明主席、朝鲜金日成主席等外国领导人。近年来,XX 县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歙砚生产和核心技术予以保护,先后投入资金 450 万元用于歙砚的砚石探矿选测、开采生产,传统技艺的收集整理以及科研项目和传承人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另外,XX 县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力争用 5 年时间,形成一座徽墨、XX 县区博物馆,建设完整的歙砚原生产基地,保存完整的歙砚生产工艺,培养新一代的制砚人才。 徽墨:制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是我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墨是我国制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炼烟、制胶、和剂、做墨、晾墨、打磨、填字等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史料记载,唐代末期,河北易水人李廷珪父子“流离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徽州成为制墨中心,墨肆林立,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清代制墨业出现了四大名家——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曹素功等。1915 年胡开文制“苍珮室”牌“地球墨”,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金奖。徽墨品种繁多,有桐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等几大类型,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同时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XX 市 XX 县区、XX 市XX 县区、XX 县区是徽墨的主要生产地,所制徽墨,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