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化农村学校后进生”课题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话题。如果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真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话,如果每所学校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的话,“后进生”转化工作无疑是必须俯下身子要做好的事情。“转化后进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都开展得比较充分、系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形成的原因,“后进生”“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我校实际情况:实现教育平等和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小学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担。正是在这一新形势下,上级部门为实现我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冬青小学地处福泉市南面,距县城27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属于一所三类学校,生源均来自农村,而且留守儿童比较多。从每学期的期末检测来看,从以前到现在平均分都明显低于同类学校的其他小学,从卷面分析来看,主要是低分太多所导致。所以我们学校的”后进生”问题很大,而且有增加之势,不得不成为我们重视的问题。根据调查走访,我校“后进生群”形成原因初步分析如下:1、社会原因: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染上一些不良习气,打台球、进网吧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心灵产生着消极影响。2、家庭原因:农村学生家长的素质普遍要比城区的低,教不得法。有的对子女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有的则粗暴无知,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他们和家中的老人一起生活,老人只能管他们吃穿,根本无闲暇时间监督儿童学习,这些都给留守儿童在学习和行为上带来一系列的问题。3、学校教育原因:每一位教师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他们的成长非常关注;而忽略了那些不求进取、调皮捣蛋的学生,忽视了他们的存在,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自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还是办学意识等方面,与城里的学校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农村小学生源的质量要比城里生源的质量差,有条件的都转到城里的小学去上,再加上转来一部份在原学校时对其采取的教育措施不当,教育方法的不适应等导致其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4、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循循善诱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欲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所以,我校决定从2013年11月至2004年12月开展关于“后进生群”生成原因及转化对策研究。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所谓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思想道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三、研究的内容(一)、研究目标1、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可以使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弘扬学生主体性人格力量,激励学生的自主发展潜能的理念得以确立。2、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力争为“后进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正确引导“后进生”,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取得“后进生”的配合,融洽师生关系,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3、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可以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促使“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大幅上升,学校社会效应不断提高。4、促使学校与教师积累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心得体会、和反思。(二)、研究内容1、学生自身因素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内因,一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研究“后进生”形成的自身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部分内容里面包括的内容较多,又可以分为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