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收入怎么这么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亲眼见到家乡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还是很落后,大家努力的使城乡差距变小,但是现实却在背离大家的愿望,在我以前简单的认为是政府没有给予我们机会去发展,搞试点从不在我们这里,只会怨天尤人,但是慢慢的才发觉原来我们还是很落后,不管技术,知识,还是外界其他因素,我可以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下去,我们会被社会乃至全世界淘汰。常常我都会想为啥江苏江阴华西村是村庄里的都市、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是中原小康第一村、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有着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同志对南岭村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啥我们家乡就没法这样发展呢?看了第四章的第一小节,我才真的明白了这都是什么原因了。在以前的我看来,每年家里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没电视,现在能买上电视了,以前没有用上电话,现在有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我们就会觉得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却没有想到原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在下降的。如下图其实我每次看到关于农业致富的电视节目时,我总是想:那些发展农业的人,怎么会想到要发展那个产业呢?是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激情呢?怎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条件,怎么我们就没法去发展呢?每年那么多的农民工出门打工,他们为啥不发展自己的土地呢?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呢?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消费不旺,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总量的下降,农产品呈结构性过剩,形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中出现现金收入与实际收入比例不合理,实物收入比重偏大且不真实,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实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长,是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减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就进一步的降低。其次,农民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有限,对科技农业的了解、运用、推广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的收入风险大,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等。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呢?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政策支持、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增收还要靠市场,靠农民自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行政调拨资源的手段已不再适用,以国家目前的财力,靠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不可想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8亿农民能够退守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小岛上”,依赖外界输送“给养”能够生存下来,更不要说富裕起来。当前我们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近几年来,国家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应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更快的发展农业生产。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农村城乡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是农村工业经济活动在地域点上集聚后,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相应发展后的结果,农业为城乡提供食物产品、原料产品、人力资源、资金积累、土地空间,而城乡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提供导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城乡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会拉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城乡建设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培育和壮大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农民要赋予,农民要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