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培养摘要:当前,全国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场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社会资源重新分配,新工作不断产生,老工作逐渐消亡,在这场大变革中,我们应当如何积极面对?本文将从企业车间的变化和人们生活变化讲起,通过对智能制造本质的剖析,讨论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与特点。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4.0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智能制造现状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富士康的生产线上已经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也在推进“百万机器人”计划。富士康每年可以打造1万台机器人,未来将继续利用机器人替代人类,在昆山工厂,他们最近就裁掉了6万员工。中银电池的上海大众杭州湾工厂,都设有无人车间。一个车间只有一个管理人员,车间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数据实时反馈。所有的工作都是提前调试完成,手续只要上料,都可以按设置完成。2000年,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有600个交易员。而如今,只剩下两个交易员,其余的工作由机器完成。随着?W络转账、无现金支付的普及,银行柜台的业务逐渐减少,即使到了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也是引导我们在自助机上自助完成。现在的生活已经基本可以实现一部手机全支付,零现金支付。智能制造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试想一下,对比一个“零工伤,不抱怨”的机器人,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二、智能制造的本质智能制造的形式和手段多样,企业和企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很大。但每个企业若要对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都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思考:我们企业生产什么?我们用什么生产?我们要怎么生产?在产业结构调整,机器换人的大时代背景下,无数的企业在蜂拥而上,有的也存在盲目的情形,有的功效不显,但绝大多数效果显著。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企业生产什么产品,该产品是否适合机器换人,是否在投入后真的有产出,产出是多少,人力投入成本是否真下降了,管理成本是否下降。一般情况下,产品的价值高,产量大,标准化程度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高的这些领域适合机器换人,适合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的产品,换的一定是机器人吗?还必须看实际情况。根据行业不同,选择是不同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机器和人的关系。不同的行业的生产力构成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汽车制造业,采用了大量的机器人代替了人,支撑了整个生产线,支撑了制造流。但企业产品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饮料生产企业,机器人不多,但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在智能制造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人机如何配合,让什么样的工作由人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由机器来完成,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智能制造是数字化制造,是由数据驱动的。数据的反馈,可以反映产品的质量和设备的健康情况。通过这些数据反馈,管理人员可以优化生产。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靠经验,靠公司规章制度,靠公司企业文化,来稳定质量。但智能制造模式下,我们将更多地通过数据的反馈,数据比对来维持产品的质量稳定。通过数据来监控产品的位置,工人的举动,仓库中各个产品的脚印,帮助管理者收集数据,整合信息,从而帮助决策。数据分析师在中间起着关键作用,工作形式发生了变化,常规的工种消失,新工种出现。三、智能制造需要的技术随着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出现,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从这些大国的政府支持和市场发展需求来看,智能制造是势在必行。如何做到“智”造,在这里梳理下技术和概念。1.自动化自动化是行业中较早实现的一个技术,这里本不应该讨论,但仍有部分企业落后,甚至处于工业1.0状态。一个定义:工业1.0是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的时代,工业2.0是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时代,而现在在进入“工业4.0”时代,即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2.智造的“大脑”智能制造需要一个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是服务器、云平台或者是算法专用设备,软件是算法――人工网络神经算法。优秀的软件和硬件,是企业搭建智能制造的第一步,通过数据的分析和训练,帮助企业设计出最适合的产品。3.大脑中的知识大脑中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