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应急预案,但没有相应的物资储备制度,一旦灾害降临就只能应急响应,而在紧急情况下,企业生产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应急产业需要走向市场化 本报记者 陆健 通讯员 朱永红 陈晖 刊发时间:2009-06-17 08:27:41 光明日报 正在全球爆发的甲型H1N1 流感,导致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及江浙口罩出口企业订单大量断供。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我国加强减灾救灾装备,发展应急产业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国务院新闻办5 月 11 日发表了《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这是我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份防灾减灾工作白皮书。白皮书称, 要加强抗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提升救灾物资运输保障能力,改善减灾救灾装备。 救灾常引发应急物资紧张 “消毒用酒精棉球以前每天只卖50 箱,现在要卖200 箱,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还时不时打电话来问,碰到情况能否紧急供应。”浙江康力迪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培荣说,甲型H1N1 病毒爆发后,酒精棉球、手套、口罩等医疗用品需求量暴增,使这家医疗用品公司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每天公司都要上报生产数据。 面对H1N1 病毒,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但由于平时缺乏相应储备,个别地区相关产品的供应出现了短缺。一些企业生产口罩,生产一批就立即被排队等货的客商拉走。 还有一些企业反映,连生产口罩用的原材料无纺布现在也不好采购。康力迪的口罩生产量不算太大,加上有长期供应商,影响不算太明显。而一些专门以无纺布做材料的口罩生产厂家,受影响的程度却非常大,许多厂家几乎处于无材料可供状态。原材料的紧俏导致价格出现上涨,在一般工业品出厂价格一路走低的情况下,医用酒精的价格反而上涨。 康力迪过去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出口,现在口罩和棉球全部用于国内销售。“刚开始完全依靠贴牌出口,今年公司成立了急救包事业部,就是要应对国内市场新的需求,跟着国家政策走。”康力迪医药包事业部经理康五传说。 根据康力迪公司的统计,从去年开始,国内国外的销售量都在上升,其中国外销量的升幅达到40%— 60%, 国内也达到30%左右,原因是国家对减灾应急的重视,所以国内需求一下子被激活了,而日本等地震频发区的采购量也开始加大。 其实,这种情形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非典时期,相关产品紧张,康力迪公司就曾经被要求加班加点生产。甚至在2006 年以色列大选期间,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人身伤害,联合国在中国采购了价值千万元的医疗用品,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