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急管理》复习思考题 一、判断题 1、编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法定职责。√ 2、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 11月 1日起正式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4.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5.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 6、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7.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 8.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制定. × 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 10、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 11.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向 2 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质. √ 12、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没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 13.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 14.各级各类学校可以不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 15、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16、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17、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可以给予赔偿。√ 18、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9、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20、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21、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22、有关单位和人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