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刘儒德 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涉及许多方面,但大凡一种学习理论,都需要回答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促进学习的条件是什么?下面的模式图可以勾勒出建构主义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建 构 主义学习模式 这一模式表明,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的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这一学习结果是由于学习者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导致的。 ——主动建构和先前经验。建构主义的最基本理念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这一术语是来自建筑行业的一个类比。在建筑行业中,人们一般是在“建构”楼房、桥梁之类的新产品。建筑行业中的“建构”实际上就是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的,通过合成建造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知识的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 新事物 、新现 象 、新问题、新信 息 时 ,会 根 据 情境中的线 索 ,调 动头 脑 中事先准 备 好的多方面、多层 次 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 息 、解答这些新问题,赋 予 它 们意 义。 ——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认 为 ,知识的意 义总 是存 在于情境之中的。学习总 是在一定情境之下进行的,人不 能 超 越 具 体 的情境来获 得某 种知识。学习时 的情境不 是一个无 关因 素 ,而是有机 地 卷 入 了建构活 动。 ——学习者共同体。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学习者表面上是一个人在独自学习,但他所用的书本、电脑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知识是社会约定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区域之内。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总是与他所处的学习者共同体的观念和认识分不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探究者,他头脑中有什么知识,他有多聪明,实际上还是与周围共同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结果(经验系统的变化)。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结果是先前经验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重新组织、转换、改造。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有认知方面的变化,知知识、技能,也有情感方面的变化,如动机、态度、信念、价值观等。 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