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体育产业对比研究报告:美国体育商业变现路径分析本篇中美体育产业对比研究,重现美国体育商业变现路径,观中国体育之大国崛起。核心观点美国体育经历百年商业化历程,中国体育尚处于产业化转换初期。美国职业体育19世纪初就开始商业化进程,二战后步入快车道,以职业体育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衍生产业专业化发展。第一个职业体育联盟是1871年成立的国家棒球协会,1875年改名为全美棒球联盟,联盟制订了各项规则,并开发联赛市场。这种体制很快推广到篮球、橄榄球、冰球等项目,最终形成了NFL、MLB、NBA、NHL等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赛。中国1994年才推出首个职业联赛(甲A),但直到2005年才成立中超联赛公司。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46号文拉开了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序幕,各路资本争相介入,中国体育产业迎来十年黄金发展期。对比中美体育服务业,五大细分市场尚待掘金。体育赛事:美国职业体育2014年共创造收入369亿美元,其中四大联盟(NFL、MLB、NBA、NHL)获得收入260亿美元(占比71%),剩下的109亿美元来自于美国足球大联盟、大学生体育协会等。福布斯估计,NFL在2014年取得了96亿美元收入,是英超联赛的两倍之多,主要来源包括电视转播(60-70亿美元)、门票销售(10亿美元左右)、赞助及合作伙伴和授权产品销售(20-30亿美元)等。中超联赛预计2016年总收入5-7亿美元,尚处于商业化的初期,空间巨大。体育中介:美国体育中介市场发达,2015年体育广告赞助总支出高达349亿美元,诞生了世界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CAA和全球体育营销巨头IMG。中国绝大部分运动员经纪权受政府垄断,专业化的体育营销公司数量少、规模小,职业联赛的繁荣将重塑体育中介产业。结合美国的经验,我们看好拥有传媒基因的综合性体育娱乐集团。体育传播媒介:美国体育转播渠道以ESPN、Fox、NBC等传统付费电视为主,ESPN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国内则是乐视体育、腾讯、PPTV三足鼎立,体育传媒是体育产业中少有的能够诞生千亿级公司的细分领域,但新进入者或者小型平台在现有竞争格局下发展艰难。健身休闲:美国健身俱乐部拥有会员5,290万人,总收入224亿美元,其中最大俱乐部营收17亿美元。中国健身付费意愿低,在20岁及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仅有3.60%会选择健身会所,健身俱乐部盈利微薄,短期内在休闲健身领域获得商业化成功较为困难。场馆运营:美国体育场馆委托专业管理公司经营,利用率超过60%,收入不仅有租金,很大部分来自广告赞助和餐饮服务。中国的体育赛事、娱乐表演远不如美国繁荣,大部分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均在政府,欠缺商业开发,目前经营最好的是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当前国内体育场馆专业化与市场化经营需求强烈,具有赛事组织、广告营销经验的综合型体育管理公司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美国体育消费市场繁荣,中国体育服务业发展落后美国体育产业规模庞大,远超中国,是世界体育消费的火车头。根据美国产业研究机构PlunkettResearch的预测,2015年美国体育产业市场规模4,984亿美元,占全球总规模的33%,另据学者估算,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早在2005年就达到了1,893.4亿美元。2014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达到13,574.71亿元(约合2,100亿美元),实现增加值4,040.98亿元(约合630亿美元,其中扣除体育用品净出口后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449亿美元),中国的体育消费规模远远落后于美国。从产业结构看,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主要由体育消费所贡献,围绕体育用品、体育赛事、休闲健身和场馆建设所展开。第一大的细分领域是体育用品(包括运动鞋服、运动器材),贡献增加值795.22亿美元,占比42.0%;第二大细分领域为围绕职业体育赛事的消费(包括门票等比赛日收入、体育广告赞助、授权商品),贡献增加值351.99亿元,占比18.6%;第三大细分领域为休闲健身消费(包括运动健身、体育培训),贡献增加值283.78亿元,占比15.0%;第四大细分领域为体育场馆建设投资,贡献增加值229.70亿元,占比12.1%。中国体育产业结构失衡,以体育用品制造为主,主体产业——体育服务业发展滞后。从增加值贡献来看,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占79.1%,体育赛事组织(包括职业体育、非职业体育、体育中介)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