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教案1 教学目的一、理解课文中“上” 、“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二、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一、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练习。二、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讲析课文1─3 段。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板书课题:察今 《吕氏春秋》二、解题: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 纪、 8 览、 5 论,共 26 卷,约 20 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第二节:“《吕氏春秋》 160 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三、讲析课文第1─ 3 段。1.教师领读课文第1─ 3 段。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 自然段。明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 (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宾语“之”。“虽人弗损益, 犹若不可得而法” ,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②“所以⋯⋯”等于“⋯⋯的东西” 、“⋯⋯的根据” 、“⋯⋯的方法” 、“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 ,后省略代词“之” 。“人与我同耳”的“耳” ,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3.引导学生分析1、2 自然段的逻辑结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