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在咯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2目录1.前言2.材料与方法3.结果4.讨论5.结论31、前言老年大咯血是呼吸内科的常见急症之一,该病死亡率较高。出血主要是由肺内体循环的支气管动脉(bronchialartery)损害所致,内科药物综合止血治疗难以奏效,常危及生命。41、前言尤其对于老年大咯血患者,因心肺功能差及年龄较大等因素,不适应手术治疗时,选择支气管动脉造影与栓塞止血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51、前言支气管动脉来自体循环,其开口部位、数量存在一定变异。多层螺旋CT技术的逐步应用和不断改进,较以前的CT机比较,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这使得应用CT进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成为可能。61、前言CT支气管动脉造影,可以在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前为临床提供患者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的丰富信息。多层螺旋CT同时具有检查迅速,创伤小等特点,所以日渐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7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间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ComputedTomographybronchialarteriography,CTBA)检查的患者CT图像资料。82.2检查设备LightSpeedPro16;hpworkstationxw8000;92.3扫描技术2.3.1扫描方法行螺旋扫描,患者平卧,探测器数目为16排,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心膈角水平。102.3扫描技术2.3.2扫描参数:层厚为1.25mm,螺距为0.938:1,进床速度为18.75mm/rot。使用优维显370造影剂90~100ml,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3.5~4.5ml/s。采用标准滤过算法进行后处理。112.3扫描技术2.3.3:资料分析按照标准滤过算法获得图像,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主要采用:⑴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⑵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⑶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122.3扫描技术2.3.3:资料分析对后处理获得的图像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观察支气管动脉起缘、形态、走行、开口等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出诊断结论。133结果3.1支气管动脉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特点3.1支气管动脉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特点3.2患侧与健侧支气管动脉的对比分析3.2患侧与健侧支气管动脉的对比分析143.1.1支气管动脉的起源:本例研究中,除3支分别与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左膈下动脉共干的支气管动脉外,其余104支(97.20%)均起自降主动脉胸4~6水平。153.1.1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右支气管动脉47支中,10支右支气管动脉起源于10支共干(21.28%),30支起源于降主动脉右侧壁(63.83%),7支起源于降主动脉前壁(14.89%),其中有14支右侧支气管动脉发出了右侧肋间动脉分支(29.79%)。163.1.1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左支气管动脉60支中,10支左支气管动脉起源于10支共干(16.67%),39支起源于降主动脉前壁(65.00%),4支起源于降主动脉右侧壁(6.67%),4支起源于降主动脉左侧壁(6.67%),1支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1.67%),1支起源于腹腔干(1.67%),1支起源于左膈下动脉(1.67%)。173.1.2支气管动脉的分布类型据文献报道:支气管动脉90%的分布类型为:Ⅰ型,左侧两支支气管动脉,右侧一支;Ⅱ型,左右各一支;Ⅲ型,左右各两支;Ⅳ型,左侧一支,右侧两支。183.1.2支气管动脉的分布类型本例研究中,Ⅰ型9例(18.37%);Ⅱ型36例(73.47%);Ⅳ型2例(4.08%);另外有2例为左侧三支,右侧一支(4.08%)。193.1.3支气管动脉的走行左支气管动脉多数走行于左主支气管上缘和下缘,右支气管动脉多数走行于右主支气管后缘和下缘。行程中支气管动脉紧贴支气管管壁,并紧贴肺动脉壁,缠绕肺动脉或支气管走行。203.2患侧与健侧支气管动脉的对比分析49位支气管动脉显影的患者中,共有28位患者有可能导致支气管动脉改变的病变,其中支气管扩张23人次(82.14%23/28),肺结核3人次(10.71%),肺炎2人次(7.14%),肺出血1人次(3.57%)。患侧(区)供血支气管动脉合计47支。健侧(区)供血支气管动脉合计60支。213.2.1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Levene方差齐性检验,P=0.003<0.01,两组方差不齐。采用方差不齐条件下的t检验,检验结果是,t=9.404,ν=74.058,P=0.000<0.01。结果表明,两组支气管动脉直径的差别有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