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监测及预防措施田景艳三管:血管内导管气管内插管尿管血管内置管•类型:•周围动脉导管•中心节目导管(CVC非隧道、隧道式)•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留置导管的时间•置管部位•无菌操作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出现•1、菌血症或真菌血症•2、伴有发热(38)℃、寒颜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3、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4、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二)感染预防要•1、置管时应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铺大无菌巾•2.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当立即更换•3.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4.皮肤消毒:•①用皮肤消毒剂(III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②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③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④.皮肤消毒待干后在行置管操作。•(5)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置管后•(1)如出现高热出汗、渗血用无菌纱布块+3M敷料覆盖。•(2)定时更换辅料,无菌纱布1~2/天。•(3)无菌透明敷料为1次/周。•(4)如纱布出现渗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5)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6)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显或浸入水中。•(7)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10m以上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8)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在紧急情況下未能保持无菌原则置管----------48小时内拔除导管,另置管。•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或者或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及时拔出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至停用机通气、拔除人工气道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令性炎症•机械通气时间>48h或撤机后<48h出现→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诊断标准•(1)体温≥38.5C。•(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3)X线胸片示肺部出现新的浸润性病变。•(4)呼吸道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5)痰培养至少有一种致病菌生长。VAP发生的相关因素:•1.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2.胃内容物返流或误吸。•3.呼吸机管道污染。•4.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气管插管或切开•1、破坏生理防御功能•2、削弱清除细菌的能力•3、抑制咳嗽反射胃内容物返流或误吸•1、机械通气患者容易误吸性肺炎。•2、留置胃管刺激咽部,影响食管下段括约肌关闭。•3、食道括约肌持久松弛,胃内细菌沿管壁上移至咽,再进入下呼吸道。呼吸机管道污染•1、呼吸机管道密闭而潮湿•2、细菌移行定植重要部位•3、随气流进入气道•4、引起VAP重要因素预防VAP发生的护理措施•1、病房管理2、机通气(MV)治疗选择•3、口腔护理与口咽腔冲洗4、防止反流和误吸•5、声门下吸引6、呼吸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