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功能异常与常见皮肤病的探讨肠道功能异常与常见皮肤病的探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曾凡钦肠道粘膜屏障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成细菌及内毒素易位肠道机械屏障与化学屏障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肠上皮细胞:吸收细胞:吸收细胞侧面和质膜在近肠腔侧与相邻的细胞连接形成紧密连接复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的粘附定植从而可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潘氏细: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类防御素5和人类防御素6,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紧密连接最为重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nulaoccludens,ZO)家族、连接黏附(junctionaladhesionmolecule,JAM)等。肠道生物屏障肠道的细菌库组成,99%左右为专性厌氧菌,微生态系统平衡即构成肠道的生物屏障专性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等)通过粘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合,形成菌膜屏障,竞争抑制肠道中致病菌与肠上皮结合,抑制它们的定植和生长肠道免疫屏障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和弥散免疫细胞肠相关淋巴组织分布于肠道的集合淋巴小结,即Peyer结:是免疫应答的诱导和活化部位弥散免疫细胞则是肠粘膜免疫的效应部位1、M细胞:主要负责抗原的提呈2、粘膜层淋巴细胞(LPL):含T、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中和外来抗原3、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主要功能是细胞杀伤作用4、肠巨噬细胞:起抗原呈递的作用,又具有吞噬灭菌的功能5、分泌型IgA:是胃肠道和粘膜表面主要免疫效应分子,它是防御病菌在肠道粘膜粘附和定植的第一道防线具体免疫学等作用极待深入研究肠道屏障功能的认识进展1986年1986年Carrico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Carrico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1988年1988年Wilmore提出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Wilmore提出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2006年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提出“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不仅是MODS的靶器官,更是MODS的启动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提出“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不仅是MODS的靶器官,更是MODS的启动者”常见诱发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原因炎性肠病、肠梗阻、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梗阻性黄疸、肝硬化、心、肺、肾功能障碍、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烧伤、白血病、内毒素血症、肠外营养支持等炎性肠病、肠梗阻、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梗阻性黄疸、肝硬化、心、肺、肾功能障碍、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烧伤、白血病、内毒素血症、肠外营养支持等烧、烫伤,器官移植,外科手术及创伤,出血性休克等烧、烫伤,器官移植,外科手术及创伤,出血性休克等胃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胃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药物药物感染感染静脉营养静脉营养物理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外科应急外科应急肠道屏障功能损伤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化疗及放射性肠道损伤等化疗及放射性肠道损伤等多种疾病营养不良我们检查发现:长期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脓包型银屑病患者聚合型痤疮患者接受阿维A治疗患者均有肠道微生态的明显异常胃肠道异常与相关皮肤病疾病胃肠道与皮肤病相关疾病主要机理肠病相关性皮病-关节炎综合征细菌抗原以糖多肽的形式释放入血,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沉积于皮肤及滑膜肠道病毒在淋巴组织中复制并通过病毒血症扩散,病毒可复制在皮肤和黏膜上肠病性肢端皮炎肠道吸收功能紊乱,基本氨基酸吸收不良导致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肠道血管瘤黏膜皮肤色素沉着症机理不清,后者可引发反复严重出血肠杆菌属感染的皮肤表现肠杆菌属是一类革兰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