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麻醉技术常用麻醉技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王中玉麻醉常用技术1.气管插管术2.硬膜外穿刺技术3.蛛网膜下腔穿刺技术4.神经阻滞技术5.深静脉穿刺技术6.动脉穿刺置管术及有创血压监测7.可视化技术8.急性疼痛诊疗技术硬膜外穿刺术※机理: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跟※适应症:阶段性阻滞,适用高、中、低和骶尾部手术。※禁忌症:穿刺部位感染、脊柱病变或严重畸形、休克、局麻药过敏、凝血障碍或应用抗凝治疗。※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全脊麻、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低血压、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等。•解剖层次•确定位置:负压•平面调节:导管方向体位药物容积蛛网膜下腔穿刺术※机理: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跟※适应症:适用低位和骶尾部手术。※禁忌症:同硬膜外麻醉※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低血压、头疼、呼吸抑制、马尾综合征等。※解剖层次※确定位置:脑脊液※平面调节:体位、药物容积和比重神经阻滞技术•机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周围,阻滞神经支配区感觉和运动。常用:颈丛、臂丛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指、趾跟神经阻滞等。优点:简便易行、安全性大、病人清醒、并发症少和对病人生理功能影响小。缺点:解剖知识要求高,不能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动脉穿刺术及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穿刺术及有创血压监测•首选左侧桡动脉•做Allen试验•穿刺置管成功连接传感器,校零。•保证测压管道通畅可视技术可视技术•困难气道处理中各种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深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动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过程中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经食道超声(TEE)心脏功能及结构评估麻醉术中监测与管理•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是麻醉医生最基本和最特长的技能一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depthofanesthesia)是指全麻药的控制作用与手术刺激反作用之间相平衡时所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理想的麻醉深度应该保证病人术中无痛觉和意识活动,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完善且无术后回忆。目前尚无一种准确、有效判断麻醉深度的方法。临床上主要依靠病人术中血压、心率、呼吸幅度和节律、眼征、肌肉松弛程度等临床症状,并在麻醉监测技术的指导下综合判断麻醉深度。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麻醉监测技术有数量化脑电图(quantitative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诱发电位(evokedpotential,EP),食管下段收缩性(loweresophagealcontractility,LEC),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等。•①数量化脑电图(q-EEG):q-EEG克服了原始脑电图的不足,操作、记录、分析简单,抗干扰能力强。Q-EEG中,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是目前较能代表麻醉深度的脑电图数理化参数,其范围由0到100,随麻醉深度加深,其数值逐渐降低,麻醉苏醒时升高。监测BIS可较准确地监测麻醉诱导、手术切皮、手术中的麻醉深度;监测病人镇静水平和苏醒程度;研究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及麻醉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一麻醉深度监测②诱发电位:近年来,应用诱发电位监测麻醉深度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id-latencyauditoryevokedpotential,MLAEP)很少受麻醉药影响,显示数值稳定,清醒状态下个体差异小。因此适于监测麻醉深度。但MLAEP仅基本符合判断麻醉深度的标准,仍需大量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一麻醉深度监测•尽管近年来麻醉监测仪发展迅速,但安全性和可靠性不理想,故临床体征的观察仍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临床体征总体说是机体对外科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和麻醉药对那些反应的抑制效应的综合结果一麻醉深度监测•Evans综合了几项临床体征,提出PRST(P=血压,R=心率,S=出汗,T=流泪)记分系统,用于肌松下麻醉深度的监测,认为比较实用。总分5~8为麻醉过浅,2~4为浅麻醉但仍适当,0~1分为麻醉适当或过深。PRST记分系统指标体征分值收缩压(mmHg)<对照值+150<对照值+301>对照值+302心率(次/min)<对照值+150<对照值+301>对照值+302汗液无0皮肤潮湿1可见汗珠2泪液分开眼睑无过多泪液0分开眼睑有过多泪液1闭眼有泪液流出2一麻醉深度监测临床体征的鉴别诊断•如临床体征表现麻醉浅而麻醉药剂量并不小,可考虑高碳酸血症、低氧、甲状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