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知识(一)要点:药理学部分1、药理学可分为药效学和药动学。2、只有非解离型药物才能跨膜转运;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解离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同理,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下吸收多。3、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顺浓度差,进行跨膜转运,但后者需要载体参予;主要转运是逆浓度差进行跨膜转运,需要载体参予,且要消耗能量。4、四环素可与金属离子结合而延缓吸收;脂肪可促进灰黄霉素的吸收。5、静脉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吸入给药的起效速度几乎与静脉注射相当。6、药物进入循环后,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者则称为游离型药物, 结合型药物不能透过血管壁而暂时失去药理活性。7、分子量小和脂溶性高的药物才有可能通过血脑屏障。8、肝药酶诱导剂有苯巴比妥、苯妥英纳、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和地塞米松等, 加速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 肝药酶抑制剂有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酮康唑、大环内酯、吩噻嗪类、别嘌醇等,降低代谢使效应增强。9、丙磺舒抑制青霉素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而增效。10、碱化尿液可阻止酸性药物在肾小管的重吸收。11、肝肠循环较明显的药物有洋地黄毒苷、地西泮、吗啡、炔雌醇等。12、t21 =(0.693 )/K ,经( 5)个 t21 ,药物基本消除完全。13、表现分布容积( Vd);血液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 F);稳态血药浓度( Css)。14、绝对生物利用度 =AUCAUC静注非血管途径给药量进入体循环药量;相对生物利用度=对比制剂吸收分数受试制剂吸收分数。15、按半衰期给药首剂加倍,一次可药即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16、有“后遗效应”的代表药物有镇静催眠药和肾腺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后停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继发反应;长期使用? 受体阻断药或可乐定降压,突然停药,会使血压骤升,称停药反应。17、治疗量是在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18、主要与理化性质有关的药物作用称非特异性作用。19、各种经药途径起效快慢一般为静注>(吸入)>肌注>皮下>口服>(直肠)>贴皮。20、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患者,服用伯氨喹、磺胺类、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时,会出现溶血。21、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转肽酶而使细菌粘肽合成受阻,细菌细胞壁不能合成;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还有万古霉素、磷霉素、环丝氨酸、杆菌肽等。22、多粘菌素与细菌细胞膜磷脂结合,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类固醇类物质结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