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陈俊颅内动静脉畸形(AVM)A颅内动脉瘤(ICA)B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C目录1.颅内动静脉畸形(AVM)1.1颅内血管畸形的分类传统分类(1966年)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血管瘤新的分类血管畸形伴动静脉分流动静脉畸形(AVM)动静脉瘘(AVF)血管畸形不伴动静脉分流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1.2AVM的定义和病理生理1.定义:脑动静脉畸形(AVM)是由一支或几支发育异常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形成的病理性脑血管团,中间无毛细血管网。2.病理生理:正常的动脉和静脉在末梢通过毛细血管连接。这种毛细血管作为一种控制系统,对维持血管内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动静脉畸形发生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先天发育关系比较密切,胚胎时期,动脉和静脉直接沟通,形成病灶。1.3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分类终末型穿支型直接瘘口型伴随动脉瘤伴随静脉瘤样扩张发病率:0.005-0.6%孤立性动静脉畸形:尸检发病率0.04-0.52%.多发动静脉畸形:2%动静脉畸形多发AVM相关的出血发生率0.51/100,000人.年性别倾向男女大致均等,但男性稍多见(55%)发病年龄大多数在<50岁发病,发病峰值年龄在20-40岁之间,¼在<15岁发病,平均年龄31.2岁1.2AVM的流行病学1.3AVM的血流动力学低动脉流入压,高静脉流出压血流分布异常盗血现象正常脑灌注不足正常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1.4AVM的栓塞治疗发展史1960年Luessenhop采用硅胶微球栓塞AVM开创血管内栓塞治疗AVM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1970s),采用“calibrateleakballoon”技术使用颗粒栓塞剂和球囊栓塞AVM;20世纪80年代(1980s),微导管和微导丝设计改进,使得采用PVA、丝线、无水酒精和IBCA超选择性病灶供血动脉栓塞AVM成为现实,但IBCA毒性和致癌性,使其退市,新引入Nbca;20世纪90年代(1990s),采用以PVA和NBCA栓塞AVM成为血管内治疗AVM主流;2000年,TrufillnBCA被FDA批准用栓塞AVM,使其成为血管内治疗AVM的里程碑;2003年,Onyx被FDA批准用栓塞AVM.1.5AVM的栓塞手术演示请看视频1.6AVM的栓塞治疗指征适应症不适宜直接开颅手术者;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如脑运动区、语言区、脑干等,手术后会产生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者;高血流病变、盗血严重,手术切除出血多或手术后可能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者。禁忌症微导管难以超选择插管的AVM;穿支动脉供血型AVM;区域性闭塞试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介入治疗;患者拒绝治疗。1.7AVM的栓塞材料固体栓塞剂颗粒-PVA真丝线段液体栓塞剂黏附性IBCA(Isobutyl-2-cyanoacrylate)α-氰基丙烯酸丁酯(n-butylcyanocrylate,NBCA)Glubran(NBCA-MS)胶非黏附性Onyx(Onyx18、Onyx20、Onyx34)1.8AVM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辅助性治疗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大型、高血流盗血严重、术后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高度危险的AVM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功能区、深部AVM根治性治疗姑息性治疗深部、大的、任何治疗手段单独或联合均难以根治的AVM1.9AVM常用治疗方式(1)根治性栓塞第一次栓塞第二次栓塞1.9AVM常用治疗方式(2)辅助外科手术切除栓塞前栓塞后术中术后1.9AVM常用治疗方式栓塞治疗前部分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3)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AVM的介入治疗女,29岁,右枕叶AVM,S-M4级6mFU6mFU1.9AVM的介入治疗Onyx栓塞-单次栓塞1.9AVM的介入治疗Onyx栓塞-分次栓塞1.9AVM的介入治疗男,53岁,右侧额叶AVM,反复癫痫发作2.颅内动脉瘤(ICA)2.1ICA的定义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CA)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2.2ICA的病因蛋白水解酶增多炎性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破坏动脉内弹力板动脉壁后天蜕变Willis环动脉分叉处动脉壁先天性平滑肌层缺乏动脉壁先天缺陷遗传因素感染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感染因素头部外伤2.3ICA的病理颅内动脉瘤常见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瘤顶最薄弱处多为出血点。动脉瘤破裂口周围多被血肿包裹,破口处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2.4ICA的分类01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ICA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