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消毒与消杀内容传染病的消毒媒介生物的消杀消毒的目的意义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藉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其目的:(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3)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免疫感染。如何确定消毒方法选择合适的消毒因子确保有效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小合法原则上使用有许可批件的消毒产品价格可以接受病原体对常见消毒因子的抗力芽胞|分枝杆菌|亲水病毒或小病毒|真菌|繁殖体|亲脂病毒或中等大小的病毒消毒因子物理因子:热射线、微波和激光过滤、吸附与清洗化学因子现产现用的消毒因子商品化的消毒剂:高、中、低消消毒剂高效消毒剂杀灭一切微生物中效消毒剂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繁殖体低效消毒剂杀灭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过氧乙酸广谱、高效,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大,稳定性差(市场上以二元包装为主)。适用于耐腐蚀物品、环境及皮肤等的消毒。消毒方法:浸泡、擦拭、喷洒、喷雾、熏蒸。浸泡、擦拭:0.05%(芽孢用1%)过氧乙酸5min。用无菌蒸馏水冲洗擦干后使用。喷洒:一般表面用0.2%~0.4%过氧乙酸喷洒作用30~60min。喷雾:2%过氧乙酸8ml/m3。熏蒸:15%过氧乙酸7ml/m3。注意事项1)易燃易爆:包装、储存、运输、使用。2)不稳定:保存期、用前应测定有效含量、稀释液临用前配制。3)腐蚀性:消毒对象,即时用清水冲洗。4)刺激性:谨防溅入眼内或皮肤上,溅上,即时用冲洗,空气消毒在无人的情况下使用。5)有机物影响:消毒被血液、脓液等污染的物品时,需适当延长作用时间。灭菌剂,具有对金属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等特点。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灭菌。灭菌处理:常用浸泡法,浸泡10h后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擦干后使用。消毒:用浸泡法,有时用熏蒸法。浸泡20min~45min,取出后用灭菌水冲洗干净并擦干。不宜用于空气消毒,也不宜用于普通物体表面的消毒!戊二醛甲醛不理想但不可代替的熏蒸消毒剂不理想:致癌、刺激性、作用慢不可代替:空气消毒和全房间的消毒消毒作用特点:消毒作用强且可靠、弥散性较好、穿透性较差。计量:36%的甲醛40ml/m3,作用12小时含氯消毒剂是一大类,有漂白粉、漂白粉精、次氯酸钠、三氯磷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可为粉剂、片剂、或液体。杀菌谱广,对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孢都有较强杀灭作用。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低时可降低杀菌作用。(2)酸碱度:酸性条件下的杀菌作用要比碱性条件下强。(3)有机物:可降低杀菌能力。应注意其腐蚀和漂白作用。操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应保存在密闭容器内,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二氧化氯ClO2,不稳定,常在临使用时生产或在二氧化氯稳定液中加入活化剂。用于饮用水消毒时,一般认为其不产生三卤化物,是一种较含氯消毒剂更安全的新型消毒剂。杀菌能力:广谱、高效、速效,能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分支杆菌和芽孢等。是国际上公认的含氯消毒剂中唯一的高效消毒灭菌剂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1)消毒效果易受有机物影响。(2)pH质明显影响消毒效果,pH值高时消毒能力下降。(3)二氧化氯活化液和稀释液不稳定,应现配现用。(4)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应用:适用于医疗器械、餐(茶)具、饮用水及环境表面和空气等消毒。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适用范围:用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压力蒸汽灭菌紫外线灯适用范围: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的消毒。C波段,波长范围200nm~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3.7nm。石英玻璃管或其他。可以配用反射系数高的材料(如抛光铝板)制成反射罩。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应不低于1000h。分类:普通型和高强度,高臭氧、有臭氧和无臭氧,直型、H型和异型。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1、地面、墙壁、门窗:对细菌繁殖体和病毒的污染,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