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Ful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长恨歌》的译文解读Ful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长恨歌》的译文解读 摘要:本文在比较不同哲学流派及语言学派的翻译观基础上,总结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上的创新和特点。然后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对《长恨歌》的日语译文进行解读,一方面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认知翻译观;另一方面也利于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长恨歌》的日语译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长恨歌》 要想翻译好原文,必须正确理解原文的语义,懂得语义学,而语义学又与哲学和语言学紧密相连,因此讨论翻译理论和实践必须借助哲学和语言学的指导。翻译的交际程序必定要涉及作者、文本和译者三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哲学流派和语言学派对交际过程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观。 一、各语言学派的翻译观 针对“作者-制造出作品文本-传递给读者阅读”这一简单的交际过程,西方语言学派的主要聚焦点不同,形成了三种观点。传统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在不同哲学基础上,人们对语言、意义和翻译的理解也不同,因而进展形成了不同的翻译观。 传统语文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论,主要目的在于追寻作者原义,因此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这一主体身上,主张作者中心论。其翻译观严格要求译者必须“忠实”和“信守”原义,表达作者的原意,翻译方法一般实行直译法。该翻译观的优势是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直观性,完整表达作者的观点,其局限性是限制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分析哲学兼唯物论,其主要目的是发现文本意义,将讨论重点转向了“文本”本身,主张文本中心论,讨论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相关规律。翻译观为忠实原文论、等值论、再现论等,将翻译视为“等值”或“等效”地转换文字的活动。该翻译观的优势是深化了对文本结构内容的解读,其局限性是忽略了文本与作者、社会、读者等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哲学基础是解释派哲学,主要目的在于受话人的解读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重视读者如何解释文本、理解意义,强调文本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其翻译观主要有“读者反应论”、“再创作论”、“目的论”等。该翻译观的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其局限性是过于强调读者的解读而忽略了作者的原意。 以上三种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观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也各有其特点,认知语言学在传统语言学基础上加以探究和完善,在体验哲学指导下,形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