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病变的影像诊断正常垂体影像表现垂体影像检查方法平片、体层摄片、气脑造影、脑室造影、血管造影,CTMRI:已成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病变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在CT问世以后,除平片和分层摄片外,气脑和脑室造影等有创性检查已被淘汰,脑血管造影也仅在与血管性病变鉴别诊断有困难时才偶尔应用。MRI不适用于下列情况:①装有心脏起搏器者;②体内有铁磁性金属植入物者;③铁磁性夹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由于磁场可能引起金属夹移动而导致大出血;④早孕者;⑤病情危重需要监护的病人,因为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和氧气瓶等急救设施不能进入MRI室(自屏蔽好的机器例外)。MRI与CT的比较CTMRI对碘造影剂过敏慎行CT检查可行MRI检查骨骼伪影有无成像断层图像,显示病变较佳可直接冠状面或矢状面成像,显示病变更佳对含水量增加之病变的显示较敏感更敏感血管性病变的显示需注射造影剂不需注入造影剂即可显示X线辐射有无多方位成像无有化学位移有无成像时间较短较长运动伪影不容易产生容易产生显示钙化敏感不敏感垂体的胚胎发育•脑垂体发源于外胚层,由两组独立的胚胎成分融合而成。脑垂体前叶起自原始口腔顶壁向上突出的头咽沟,由上皮形成一个囊状物,叫颅颊囊(Rathke囊),随着胎儿的发育,逐渐上移并脱离口腔,与下丘脑底部向下的一个突起互相融合形成脑垂体,位于蝶鞍内。蝶鞍上口盖以鞍隔(即硬脑膜),脑垂体上有一茎穿过鞍隔与丘脑相连,为垂体柄。垂体的胚胎发育•来源于原始口腔的颅颊囊形成垂体前叶,即腺垂体,来源于丘脑底部突起部分的为垂体后叶,即神经垂体。前后两叶之间原有囊腔相隔,此腔即Rathke囊的残留物,称为Rathke裂,胎儿出生后逐渐萎缩直到消失,但仍有10%~20%的人或多或少残留此裂,成为CT低密度区或MRI的水样信号区,有时可误为脑垂体病变。正常垂体影像表现CT及MRI可直接观察到垂体的大小形态,垂体通常为长圆形,但亦可呈半月形、半球形、类圆形、逗点形,多数上缘呈浅凹面或平直。生育期妇女垂体高度可达10-12mm,且上缘稍膨隆。男性一般不超过7mm垂体柄居中,左右对称,正常垂体柄或漏斗部直径小于4mm,一般较基底动脉细CT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MRI信号均匀,信号强度与脑干相仿,正常情况下垂体后叶在T1加权图像上多呈新月状高信号区,发生率大于90%。可能与垂体后叶内的磷脂成分有关。垂体瘤•垂体腺瘤的体积变异较大,小者在显微镜下方能见到,大者可使蝶鞍扩大或破坏,甚至长入邻近的鞍上或鞍旁组织、副鼻窦和鼻咽腔。肿瘤直径小于1cm者称为垂体微腺瘤;大于1cm者称为垂体大腺瘤。垂体瘤临床表现垂体腺瘤中最具特征的症状为内分泌症状,特别是内分泌亢进的症状。无分泌性腺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压迫和破坏邻近分泌性细胞时,引起内分泌功能低下的症状。头痛常见,来源于邻近结构受推压或肿瘤长大所致之阻塞性脑积水。肿瘤长大压迫视交叉时,出现视力障碍和两颞侧偏盲等;压迫邻近其它结构时,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垂体瘤垂体瘤垂体瘤垂体瘤垂体微腺瘤在T1加权图像上,微腺瘤呈现为低信号区,也可表现为稍高信号,伴出血时可呈现为高信号区,往往位于垂体的一侧。呈圆形或椭圆形,也可为不规则形。在T2加权图像上,微腺瘤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区。间接征象: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上凸和垂体柄移位。注射造影剂如磁显葡胺(Gd-DTPA)后,即增强的早期病灶信号强度低于正常垂体,后期病灶之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垂体,介于两者之间则为等信号。•垂体微腺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是防止漏诊和与过诊的问题。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和垂体激素检测结果进行诊断,一般不致有误。垂体大腺瘤应与颅咽管瘤、脑膜瘤、星形胶质细胞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及动脉瘤等鉴别•多数学者认为MRI诊断微腺瘤优于CT垂体微腺瘤垂体微腺瘤垂体微腺瘤垂体微腺瘤垂体微腺瘤空泡蝶鞍•病理:鞍上蛛网膜经缺损的鞍隔疝入鞍内•CT和MRI:鞍内为脑脊液密度或信号,垂体受压向后,下移位,垂体上缘下凹且高度明显降低。垂体柄向后下移位,于冠状位呈‘铁锚征’空泡蝶鞍空泡蝶鞍空泡蝶鞍中枢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生殖细胞瘤,引起中枢性尿崩症的最常见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