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诗与哲学之争”和文学理论 摘要:将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放置在“诗与哲学之争”的古老语境之中进行审视可以澄清其诗性精神的基本立足点。早期形式主义者通过“做减法”的思路,既想在哲学与科学的层面上证明“诗”的价值,又想强调“诗”不可逻辑化的本质特性,进而遭遇失败。解构主义和文化政治学实行“做加法”的姿态用文学手段反过来入侵哲学领域,强调“新颖有趣”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来自传统意见的强有力反驳,同时也要承担在范式更新和跨学科的时尚活动中的各种责任与风险。当代文学理论中将存在着“自主的诗”与“从属的诗”两种意见的争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与哲学之争”将不会终结。 关键词:诗与哲学之争文学理论形式主义解构主义文化政治 第 1 页 共 3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 一个幽灵,一个文学理论的幽灵,徘徊在全球文学讨论者的头顶。它好似莎士比亚笔下的鬼魂,阴恻恻地教导后人应当做什么[1];又好似海中精灵普罗透斯,“颠来倒去,变化多端”[2],没有定型;它是预言者,也是总结者,最终又是“实践”本身;它是上帝死后的替代品,却又是在上帝之前就已存在的远古神话。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理论风潮给西方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但也留下了更多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要在“科学”的旗帜之下讨论文学?为什么有人又要“解构”哲学,将其还原为“隐喻”与“换喻”……要解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将“文学理论”这一概念和事件整个置于西方思想的历史脉络之中考察。在我看来,这条脉络,就是从《理想国》(或译《王制》)和《伊翁》延续至今的“诗与哲学之争”。苏格拉底时期就“古已有之”的这场战争在二十世纪后第 2 页 共 3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半叶随着文学理论的突然兴盛获得了新的语境。 没有比“文学理论”一词更能表现诗与哲学之争的张力了。文学理论既非文学,也不是哲学,而是两者的互动。从字面上说,“文学”毫无疑问是柏拉图所驱逐的“诗人”的领域,而“理论”作为哲学家所过的最高生活方式[3],与“文学”放在一起,则昭示着将哲学手段运用于诗性话题。这似乎是哲学对文学的胜利,或者用阿瑟·丹托的话说,“哲学对艺术的权力剥夺”[4]。然而就当代西方学界的情况看来,事实上“文学理论”并没能让哲学家满意,而更多受到新一代文学讨论者的普遍欢迎。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里,无数精于辩证法和文本阐释的批判家正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解释为什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