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酒主讲:林芳第三部分酒的礼俗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少数民族酒文化婚姻饮酒习俗饮酒礼仪一、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春节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原是草庵(茅舍)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兑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端午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láo。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传说中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引出小青盗仙草的故事。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就说刘禹锡酿制桂花酒的高手。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菊花酒,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二、少数民族酒文化葡萄酒是西汉张骞qiān出使西域带回内地后,才开始在国内广泛引种的。烧酒原本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元代经西域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主要的烈性饮料。奶酒又称乳酒,是中国北方蒙古、哈萨克等牧业(过去主要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饮料,以马、牛、羊的乳汁发酵加工而成。据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马奶酒确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在元代,马奶酒已成为宫廷国宴的饮料,至现代,蒙古族男女老幼皆喜饮马奶酒。少数民族酒文化用酒曲酿酒的技术,最早产生于中国。法国人利用酒曲生产酒精,已是公元十九世纪末的事了。他们过去造酒,是利用麦芽淀粉糖化的方法。中国人用酒曲造酒比欧洲人早3000多年,这当然与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史有关。但是以麦酿酒,却出现较晚。总的来说,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没有不饮酒的,只是饮酒者在民族人口中占的比例、饮酒场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换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且总体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羌族喝砸酒共喝“同心酒”是傈僳族人待客的礼节同心酒佤族青年敬竹筒酒藏族青稞酒三、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