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本学期,学校开展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一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联系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但是假如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海陆的变迁》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及运用”,内容非常抽象,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感受,就单凭学生用脑想像,效果不佳,所以如何解决这一抽象的问题就成了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因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随后出示实例——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等图片,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部分是“大陆漂移假说”,这一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合作拼合非洲大陆东海岸和南美洲大陆的西海岸的轮廓图,由此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海陆变迁。此部分着重培育学生对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这个学说可以说就是来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的,在学生阅读学说内容之后,培育学生从活动中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可列举汶川地震和山体滑坡现象进行分析,培育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及爱国主义精神品质的培育。 二、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过程 不少老师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学生,往往将问题简单化,认为学生笨,设置一些困难的问题,不考虑学生还是少年儿童,因此,就达不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常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设计时,我采纳先让学生默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的动画,尽管学生们学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得津津有味,但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于是我尝试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日的形状再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魏格纳的故事,就能加深学生们的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三、联系学生特点,注重教学细节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