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三车间平面布置和防腐蚀措施第一节车间的平面布置第二节车间防腐蚀措施10/23/24车间人员组成(补充工艺设计说明书的内容)(1)生产工人(又称基本工人)按工作位置(岗位)配备,在此基础上增加5%-8%的顶替缺勤工人的系数,即生产工人=岗位人员x(1+0.08)(2)辅助工人一般按生产工人的30%-50%配备(3)检验人员检验人员一般按生产工人的4%-5%配备(4)行政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一般按生产工人的18%-20%配备(5)勤杂人员一般按工人总数的2%-3%配备10/23/243.1车间的平面布置3.1车间的平面布置10/23/243.1.1车间组成及面积(1)生产部分一般工艺流程确定后,按所绘平面布置图计算出所需生产面积。(2)辅助部分辅助面积=生产面积X(20%~50%)(3)生活办公部分3.1.2厂区平面布置的原则1.表面处理车间散发大量有害气体,在工艺流程允许的条件下,应将车间布置在全厂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应避开窝风地段。2.凡有精密设备、贵重设备的车间和试验室,以及金属零件的生产加工间和库房,均应与表面处理车间隔开,并居于该车间的上风侧。3.1车间的平面布置10/23/243.产品表面处理不应靠近喷砂工位,铸工清理工位、木工场等散发大量尘埃的车间,以免污染溶液。4.应将车间布置于锅炉房的上风向,以免烟灰污染溶液。同时应尽量考虑车间位置高于锅炉房,以便蒸汽回水。3.1车间的平面布置10/23/2410/23/245.车间布置时应考虑对水源污染的影响。同时也应考虑对附近农田、河流污染及对居民区卫生的影响。6.车间地下管沟多,排水管的出口标高往往很低,布置时应考虑污水排出的可能性,车间室内地面标高不宜过低。7.车间排水量大且有害,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布置时应留出布置废水处理构筑物的场地。3.1车间的平面布置10/23/248.车间宜布置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段,如有可能,宜将车间布置在厂区地下水流的下游,以减少对其他车间建筑结构的腐蚀。在风向同地下水流向有矛盾时,一般应首先考虑风向的影响。9.车间应尽量布置为南北向,利用主导风向解决好车间自然通风。10.车间附近要考虑露天空酸坛子的堆放场。3.1车间的平面布置10/23/243.1.3车间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P138)车间内设备布置必须符合工艺流程,即每一个工种的设备布置都应该各自形成一条短小的生产线,再将这些短生产线合理地安排在一起,使其组成车间生产流水线。3.1车间的平面布置10/23/24车间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1.尽量缩短工艺路线。2.氰化镀槽与酸液槽不可相邻或背靠布置,两者之间的清洗槽也不能合用,通风系统不能合并,以防产生氰氢酸。3.电源、冷却、抽风、纯水等设备就近放置。原则上附属设备应尽可能地靠近主体设备(P186)。4.从节约投资、简化管道布置和便于维修考虑,槽体最好不要布置在地坑内,槽底与地面不要直接接触,设有支架,便于通风防腐。3.1车间的平面布置10/23/245、生产部分的槽子有三种排列方式:3.1车间的平面布置正方形排列(手工操作)长方形排列(半自动或全自动)环形排列(全自动)10/23/246.设备之间应有一定距离以保证安全操作和设备维修(P139)。镀槽靠墙,靠墙部位为操作面,间距为1200-1500mm(可作为临时堆料场);镀槽靠墙,靠墙部位为非操作面,间距为800-1000mm;两镀槽之间工人背靠背操作,并有手推车通过,间距为2000-2500mm;两镀槽之间工人背靠背操作,但无手推车通过,间距为1500-2000mm;两镀槽之间只有一面有人操作,间距为1000-1200mm;两镀槽之间无人操作,仅考虑敷设管道,间距为800-1000mm。3.1车间的平面布置10/23/247.各镀种的清洗废水应分质排放以利于废水处理,每个镀槽后面应设置回收槽以节约原材料(P204、P186表11-7)。8.除油和酸洗工序尽量与电镀部分分开,因为除油和酸洗产生的腐蚀气体和湿度均比电镀要高,易损坏设备和镀件(P139)。3.1车间的平面布置10/23/243.1车间的平面布置含脱脂、表调、含漆处理液废水斜板隔油装置破乳池投絮凝剂浮油浮渣锅炉燃烧气浮装置沉淀池反应池离子交换柱含Cr+6废水脱水沉淀物中和池取样化验加酸或碱调节pH值6~9达标出水干渣铬酐10/23/249.电镀自动生产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