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方剂与中成药中药学院邓晓迎课程目标•掌握中医问病辩证的基本知识,能对常见疾病进行辩证分析并提出治疗方案•熟悉常见病应用的方剂和中成药,能按分类和病证结合进行合理推荐•熟悉中药方剂调剂流程,能正确审方并按方调配、核对、包装、发药•了解一些中成药的配伍知识课程内容•诊断、辩证——基本分析思路与方法•中药调剂知识——审方与处方调配•方剂与中成药知识——组方特点、适应症状、使用注意(类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总论第一章绪论学习内容历代主要方书内容内容八法的内容方剂、中成药的概念方剂与治法1、明确方剂与中成药的概念与关系。2、掌握方药发展史上的主要方书。3、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4、熟悉八法的含义、适应证。学习要点方剂的概念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方:药方、处方剂:调配、调和原义:药物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合成方。第一节方剂与中成药发展概况中成药的概念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中草药为原料按照法定的处方和工艺标准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质量规格的中药制剂成品。方剂是中成药制作的依据,中成药是方剂的主要体现。历代主要方书*1.《五十二病方》(战国后期)我国现存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载有丸、散、膏等剂型。专门的方书与方剂相关医籍数量很多,虽未有专门的中成药专著,但相关知识和理论多有记载,成为现代中药新药开发发掘的主要依据。*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先秦)①书中载有13首方,剂型有汤、丸、散、丹、酒;②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理论的建构,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标本缓急、三因制宜、正治反治等治疗原则及寒之、热之、泻之、补之等治法,是为处方用药的指南;④提出方剂配伍原理中“君、臣、使”的概念,“七方”方剂分类法,均为后世方剂学的重要理论。*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东汉)①辨证论治,方中蕴法。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②其中绝大多数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流传久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经方之祖”。③剂型有膏、丹、丸、散、栓剂、灌肠剂、洗剂、薰剂等,奠定了中成药制药的基础。历代主要方书•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成剂药”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汇粹汉至唐名家医方,为研究唐以前方剂学的宝贵资料*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太平圣惠方》临床实用的方书,收方16834首《圣济总录》方剂文献的又一次总结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看法。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宣明论方》张从正-《儒门事亲》李东垣-《脾胃论》朱丹溪-《丹溪心法》成无已-《伤寒明理论》*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普济方》(明)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大的一部方书*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5.《普济方》(明)6.《医方集解》、《汤头歌诀》(清)按方剂功效分类、实用性强;便于记诵方剂历代主要方书1.《中医方剂大辞典》2.《中医配方学》3.《中成药制剂汇编》4.《中国基本中成药》5.《中国中成药优选》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代参考书籍“方从法出,以法统方”“法随证立”《医宗金鉴》:“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第二节方剂与治法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理、法、方、药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四诊望——舌尖红,苔薄黄闻——声音重浊,咳嗽问——微发热、咽喉疼痛切——脉浮数病因:风、热邪→→病位:表证→→风热表证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