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常用检查方法北碚区中医院肛肠科姬偃修概述肛肠科术前检查非常重要,检查结果必须牢记,并作为医疗文书的一部分。另外手术所见是麻醉状态下取得的,麻醉后肛门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肛周组织常常移位、或下移,所以手术中所见亦应有所记录,互相对照。常见检查方法及体位第一:肛门视诊第二:肛门指诊第三:肛门镜检查第四:球头银丝检查第五:常用检查体位第六:其他第一部分:肛门视诊肛门视诊是肛肠科检查的第一步,对表现于外的肛肠疾患,观察其位置、形态、颜色、分泌物、排泄物有重要意义。肛门视诊主要内容1、肛门的位置2、肛门周围皮肤3、肛周秽物4、肛周肿物及赘生物5、其他(本图为内痔脱垂伴嵌顿、血栓形成)肛门的位置正常肛门位于两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注意观察肛门是否有移位、变形、缺如等。(本图为一患者于私人诊所注射坏死剂后出现肛管皮肤的坏死、缺损)肛门周围的皮肤肛门皮肤颜色较深,皱褶呈放射状。观察肛周体毛分布有无异常,肛周皮肤有无皮损,如丘疹、红斑、糜烂、渗出、脱屑、抓痕、白斑及手术瘢痕等。还应该注意皮肤有无红肿、溃口及其形态、大小、位置、数目。用手牵开肛门,观察肛管皮肤颜色有无异常,若有裂伤,应注意观察其位置、数目和深度。例:高锰酸钾坐浴导致的皮损例:肛周皮肤性病(梅毒&尖锐湿疣)肛周皮肤性病痔、尖锐湿疣一例合并艾滋病、胸腔积液患者。肛瘘可见到外口指压可触及瘘管肛门指检有可能触及内口肛裂可见到肛门前后正中裂口存在、或肛门外哨兵痔、肥大肛乳头等。肛周秽物:粪便、黏液、血迹粪便:若经常粪水污染衣裤常见于肛门失禁、肛门直肠狭窄、肛管皮肤缺损等。分泌物:常见于肛周脓肿破溃、肛瘘等。有黏液及血附着时应考虑结肠炎、直肠脱垂、息肉等。血迹:应考虑内痔、肛裂、肛管直肠肿瘤等,注意与妇女月经期的经血相区别。血迹、分泌物(前图为混合痔伴内痔出血、后图为坏死性筋膜炎)肛周肿物及赘生物肛门及周围若有肿物,应注意其大小、位置、数目、形态、颜色及有无根蒂,分辨是肛门外固有物还是由肛门内脱出。辨别肿物来源的方法之一是观察肿物表面覆盖的是皮肤还是黏膜,若为皮肤,则源于齿线下,可为外痔、肛周脓肿等;若为黏膜则源于齿线以上,多由直肠内脱出,如内痔、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等。还可以通过观察肿物的根部所在位置来判断来源。例:肛乳头瘤与直肠腺瘤例:混合痔与直肠脱垂例:直肠脱垂与子宫脱垂第二部分:肛门指诊是肛肠科最常用且简便易行的方法,在肛肠科检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指诊可以了解到许多肉眼观察不到的情况,素有“指诊眼”之称。指诊方法体位:侧卧位、膝胸位或截石位检查者示指戴涂润滑剂的指套首先从肛周皮肤开始,注意肛周有无硬结、肿物、有无触痛、波动感。如皮下触及条索状硬条,应触知其走向及深度,如有破溃口及间断愈合,反复破溃发作史,应考虑肛瘘再将示指与肛门平面呈45°夹角,轻轻按揉肛缘,待患者肛门括约肌放松后,示指缓慢插入肛管掌握肛肠科三区四线三区:肛皮区、肛梳区、肛柱区四线:肛缘线、白线、齿状线、肛直线释疑:肛管腔面由肛门向上分别是肛缘线、白线、齿状线及肛直线。由这四条线把肛管分为三区:肛皮区(又称皮带)位于白线与肛缘线之间肛梳区(又称痔带)位于齿状线与白线之间肛柱区(又称柱带)位于肛直线与齿线之间实物图示指诊方法内容:括约肌间沟(肛白线)肛白线:在距肛缘约1cm的肛管处可触及一环状沟,即括约肌间沟(宽约0.6-1.2cm),此沟是肛门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此处常作为手术解剖标志。内容:肛齿线约距肛缘2.5cm处可触及齿状线区,注意齿状线处口径大小,有无硬结、凹陷压痛及肿物,超过齿状线即进人直肠部的直肠柱区,此处为内痔好发区域,注意感触黏膜的变化。齿线在白线上方,距离肛门缘2-3cm。在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的交界处,有一条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或梳状线。齿线为内外胚层的移行区,上下两方的上皮、血管、淋巴和神经完全不同。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85%以上的肛门直肠病都发生于齿线附近。肛管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