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小学老师道德教育信念的状况与提升中小学老师道德教育信念的状况与提升 摘 要学校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心,中小学老师道德教育信念对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老师普遍认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具备关于学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知识,但缺乏对不同阶段学生道德进展水平及其教育策略的充分了解与认识,道德教育理性信念不足。老师道德教育信念问题的成因,在于我国偏重“私德”的教育传统影响、老师教育中道德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不足等方面。据此,建议老师教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构应完善相关工作,提升中小学老师道德教育信念。 关键词中小学老师 道德教育 老师信念 20XX 年,国务院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旨在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养。中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成效无疑是推动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举措。老师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其所持有的道德教育信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态度与做法,影响学校道德教育成效。因而,分析中小学老师的道德教育信念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师的道德教育信念及其构成 老师在能够高度认同或确信学校道德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进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价值的情况下,才会从内心重视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并将德育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自己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老师道德教育信念进展的基础。为了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水平进展,老师需要明确不同阶段学生道德的进展特点与进展目标,能够准确推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道德进展水平,并据此制定具体的道德引导措施,这是老师能够进行有效教育决策的前提;道德教育活动是否能够取得理想效果,还取决于老师所选择教育方式和策略的适恰程度。因而老师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方式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推断,也是老师道德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以上对老师道德教育信念内涵的分析可知,具备完善道德教育信念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老师,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科学认识:老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认识与推断;老师对儿童道德进展规律、所教学生道德进展阶段及其成长目标的认识;老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方法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推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其中一个方面存在不足都会影响老师道德教育行为的针对性、力度与效果。理论上讲,所有对中小学生负有道德教育责任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