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的护理主讲人:胡凤香2017-04-302017-04-30面肌痉挛的定义面肌痉挛的分型面肌痉挛的临床表现面肌痉挛的治疗方式面肌痉挛的围手术护理一、定义: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又称为半面痉挛,是一种间断发作、无痛、无意识,只累及一侧面部面神经分布区肌肉的痉挛性收缩。二、分型1、原发型: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2、继发型:面瘫后遗症产生,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病因1、微血管压迫目前认为引起痉挛的原因大部分为搏动性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形成局部脱髓鞘、神经纤维接触传导(短路)、过度兴奋所致。2、炎症各种炎症引起的蛛网膜粘连、压迫包裹局部神经、面神经炎后遗症。3、肿瘤桥小脑角区肿瘤压迫神经,少见。三、临床表现初发者多为一侧眼轮匝肌不由自主抽搐、阵发性,病情进展,波及同侧面部其他肌肉,口角抽搐最为显著,严重者累及同侧颈阔肌。临床表现1、脸部抽动。面肌痉挛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2、单侧抽动。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临床表现3、面部疼痛。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4、年龄和性别差异。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5、抽动程度。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延长可达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6、口角抽动。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地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7、严重程度。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控制其发作。痉挛强度分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四、治疗方式1.药物治疗2.手术治疗3.肉毒素注射4.其他治疗方法药物治疗1.药物治疗各种抗癫痫、镇静、安定剂等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地西泮等,对少数患者可减轻症状,同时配合维生素B1、B12肌内注射效果更好。。手术治疗1.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主要和首选方法,属面神经非损伤性手术,最大优势是既能解除面肌痉挛,又不造成面神经功能障碍。手术治疗2.其他手术方法:面神经干及分支切断或压榨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梳理术面神经线离术肉毒素注射在短期内可收到一定效果,但维持时间较短,为12—18周,要多次注射维持疗效,每年需注射4次,其并发症是眼睑下垂、面瘫和复视。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心理护理长期不自主的面容常影响人际交往,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心理压力。护士应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详细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心理疑虑,增强信心,正确认识和接受手术。术前准备1、完善相关术前检查2、术前8小时禁食、水3、术前1天洗头,局部备皮4、术前1天做抗生素皮试术前准备5、术前1天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减少术后不习惯情况发生6、术晨测量生命、带腕带、更换手术衣、遵医嘱打术前针。与手术室人员交接,核对患者、术中药物。术前准备7、向患者宣教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咳嗽,吸烟者劝其戒烟,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术后护理1、体位:全麻清醒后可枕枕头并向健侧翻身,术后第二天下午可适当抬高床头15°,术后第三天上午可床上坐起,下午方可下地活动,具体情况遵医嘱,卧床期间协助病人定时翻身2、饮食:手术当日不能进食水,术后第一天可进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若有呕吐反应应暂停进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变化,持续心电监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