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敷料种类和特点皮肤结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组成。皮肤是全身最大的器官,占体重的16%,约有3-4公斤。成人皮肤总面积约1.86平方米,PH值约4.5-5.5,为酸性,这种酸性为皮肤的独特性,使皮肤能维持正常的功能。表皮厚度由0.05厘米--0.8厘米不等,如腹部和眼皮的表皮很薄,而脚底及手掌表皮较厚。皮肤结构表皮层表皮可分五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坚强的“护肤卫士”——角质层(5)较强的锁水能力——透明层(4)(手掌、足底等角质层厚的部位皮肤才有此层)为人体抵抗光线的主要物质——颗粒层(3)初级免疫功能——有棘层(2)皮肤细胞的“发源地”——基底层(1)皮肤结构真皮层真皮由纤维、基质、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其下称为网状层。1.纤维: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三种。胶原纤维:是真皮结缔组织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目前认为与皮肤老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真皮有形成分。弹力纤维:较胶原纤维细得多,呈波浪状,主要与皮肤弹性关系密切。网状纤维:可以看作是新生的纤细的胶原纤维,在创伤愈合或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的病变而有新胶原形成等情况下,网状纤维可以大量增生。2.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均匀的胶样物质,充塞于纤维束间及细胞间,为皮肤各种成分提供物质支持,并为物质代谢提供场所。3.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皮肤结构皮下组织由大量的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小动脉、小静脉、淋巴管、神经网。其厚度因体表部位、年龄、性别、内分泌、营养和健康状态等有明显差异。皮下组织是生物的脂肪垫,或多或少地决定了身体的圆滑曲线。皮下组织中有汗腺及带有皮脂腺的毛囊。它是身体最重要的储存所,经由脂肪酸的储存和释放发挥作用。伤口愈合过程清创期(炎性反应期)肉芽期纤维母细胞移行,肉芽组织形成上皮形成期创面逐渐缩小/上皮化一个刚受伤的表面伤口,在正常生理机制下,5-10分钟内立刻有血管收缩或凝血的发生,继而有炎性期(即炎性反应期/清创期)、肉芽期(增生期)、上皮形成期和成熟期产生到伤口疤痕的平滑及恢复组织最大韧度的过程。一般将这一连串的伤口愈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描述:伤口愈合过程伤口愈合过程示意图伤口愈合过程肉芽组织是指新血管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产生新的结缔组织渐渐地填满开放的伤口。肉芽期出现于伤后第1-4天,当伤口清洁后,渐渐先有肉芽组织、血管及胶原蛋白的出现。开放性伤口的闭合及被瘢痕组织所填满有赖于胶原蛋白的合成,其中纤维母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负责胶原蛋白及其它结缔组织的合成。伤口表面被上皮增生覆盖,最后伤口缩合;也可同时发生。肉芽组织的出现和伤口收缩闭合是相互协同几乎同时发生的。一般在受伤12小时内就已慢慢出现表皮增生的现象,渐渐肉芽组织的外围出现了一层很薄闪亮如银的表皮层。即使在伤口愈合后,这层新表皮层也需数年时间才能渐渐变成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的颜色。一期——炎性期组织受伤后立刻局部有红、肿、热、痛现象,可维持至第3天。渗出的血清液中出现溶酶体酶,能消化分解坏死组织、结痂物及细菌。该期也可称为保卫期,主要是经由止血、白细胞的出现清除伤口脏物及避免细菌的侵入,而建立一干净的伤口床以利于第二阶段的发生。二期——肉芽期三期——上皮形成期伤口愈合过程成熟期为伤口愈合的最后一阶段,大约受伤后3周到好几年的时间临床现象:肉眼观,瘢痕逐渐收缩、变薄及变淡,感觉上瘢痕也渐变为柔软、光滑细胞层活动现象:包括血管的萎缩及胶原蛋白的重组。血管的萎缩:肉芽组织由鲜紫红色变为鲜红、浅紫红及至淡粉红色,最后与周围皮肤类似的着色;表皮细胞的颜色变化也如此,可持续6月到数年。胶原蛋白的重组:不规则或排列不整齐的胶原蛋白纤维渐由新合成的较规则有弹性的胶原蛋白纤维所取代,该过程不断进行,直到瘢痕组织渐变柔软、浅色、平滑及有序,约需12-15月时间。这种重新组合的过程不停地进行数年,但伤口组织的强韧度只能回复到原来的80%。伤口的种类按愈合时间和长短来分--急性伤口:指短期内可愈合的伤口急性受伤干净表皮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