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俊化脓性骨髓炎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化脓性细菌感染.感染途径1、血源性2、创伤后3、临近感染致病菌1、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2、乙型链球菌3、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病因其他部位感染灶,抵抗力下降,细菌入血。骨髓炎好发于干骺端、其血供为终末性动脉,血管迂曲,血流慢,细菌容易滞留病因1、其他部位感染灶,抵抗力下降,细菌入血。2、骨髓炎好发于干骺端、其血供为终末性动脉,血管迂曲,血流慢,细菌容易滞留脓液的扩散途径脓肿穿破干骺端进入关节病理特点骨质破坏、坏死和由此诱发的修复反应(骨质增生)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和坏死为主,后期有新生骨,形成骨性包壳。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演变临床表现1、好发于儿童的干骺端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见2、发病前多有外伤或其它感染3、起病急、恶寒、高热等急性中毒症状,局部皮温高,红肿,关节半屈曲状,抗拒运动;脓肿穿破后可体温下降,但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加重。临床检查1、白细胞增高,10*10/L以上,中性占90%以上2、血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4、X线检查5、CT和MRI检查诊断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2、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敢活动;3、该区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5、局部分层穿刺激具有诊断价值鉴别诊断1、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2、风湿病与化脓性关节炎3、骨肉瘤和尤文肉瘤治疗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联合用药首先选用广谱抗菌素,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手术治疗手术目的:1引流脓液2减少毒血症症状,3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钻孔引流及开窗减压闭式灌洗引流手术治疗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进行手术局部治疗早期应用夹板、石膏托或皮肤牵引,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位,防止畸形和病理骨折,并有利于炎症消退。慢性骨髓炎急性感染期未能彻底控制,伴有死骨、死腔、窦道形成,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骨髓炎。病理1死骨、死腔、硬化反应骨2骨壳、窦道形成3骨骼变形,皮肤恶变临床表现1、经久不愈合溃疡或窦道2、皮肤菲薄色泽暗3、肢体增粗及变形4、局部反复红肿热痛手术指征有死骨形成,有死腔及窦道流脓者均应手术治疗手术禁忌证1、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不宜作病菌灶清除术2、大块死骨形成而包裹未充分生成者,清取大块死骨会造成骨不连或骨缺损。手术治疗原则清除病灶消灭死腔闭合伤口蝶形手术肌瓣填塞闭式灌洗抗生素-骨水泥链珠缺损修复局限性骨脓肿Bridie’sAbscess局限性骨脓肿X片及CT片低毒性骨髓炎胫骨硬化性骨髓炎Garre’sOsteomyelitis化脓性脊椎炎化脓性脊椎炎椎体化脓性骨髓炎椎间隙感染椎体化脓性骨髓炎成人腰椎多见、胸椎次之,颈椎少见,多局限于椎体、可形成椎旁脓肿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细菌侵入途径:血液播散、直接蔓延、淋巴引流播散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寒战高热腰背部、颈部的疼痛,不能翻身,椎旁肌痉挛、局部有叩击痛早期X线检查无异常,CT,MRI有助于诊断全身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手术椎间隙感染成人多见、腰椎多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多见细菌侵入途径:医源性感染、血液播散(泌尿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者,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白色葡萄球菌所致者,病程趋于慢性腰背痛加重、可有放射痛,不敢翻身、X线早期无改变、MRI对诊断有意义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化脓性关节炎定义:化脓性关节内感染途径:1.血源2.开放伤3.临近感染4.医源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红肿热痛,关节屈曲外展,关节腔积液表现血象高,CRP,ESR高,关节穿刺液清→浑浊→脓性,培养阳性,血培养阳性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早期: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中期: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软骨破坏),虫蚀状骨质破坏(软骨下骨破坏)晚期:修复与破坏并存,关节挛缩,纤维性关节强直,甚至骨性强直鉴别诊断治疗早期足量全身性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关节局部抗生素注射局部关节镜清理,置管冲洗